开封,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虽有“八朝古都”之称,但显然在冷兵器时代,平原之上无险可守的它并不适合做首都。尤其宋朝,燕云十六州都到了契丹手里,北面的长城也丢了,游牧民族基本可以骑着战马横冲直闯、长驱直入,仅靠着一条黄河作为屏障,自是痴人说梦。
作为五代十国里杀出来的帝王,赵匡胤深知冗兵之害,自然想“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天下”。那便迁都,长安这种坐拥八百里秦川、易守难攻的四塞之地,比开封强了太多。
先迁洛阳,然后长安。但,有些困难。
首先,经过安史之乱和五代十国那一众战争后,长安早已宫阙萧条,不复有当年盛唐的皇都气象,建设起来比较费银。宋朝刚建立,国库并不充盈。其次,宋朝都城人口已远超当年长安,过了百万,粮食供应是个大问题。而开封坐落在运河连接黄河的枢纽,有便捷的漕运,供养如此庞大的人口和军队不成问题。
最后,赵匡胤的弟弟赵光义发迹于开封,经营于开封,而洛阳是皇太子赵德芳的势力范围,在政治考量上,赵光义自然反对迁都。赵匡胤打下南京,俘虏南唐后主李煜的转年,和赵光义深夜饮酒,转天就暴毙,留下了“烛影斧声”的成语。是否死于其弟之手,历史没有定论,但赵光义确实成了下一任皇帝,即宋太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民国那段历史一直不大熟悉,或一知半解,或似曾相识。有限的知识,几乎均来源于抗日战争、来源于解放战争中,是共产党的视角,可总感觉少了些什么。比如那些风云人物,只是在一些战争中见过名字,而他们的背景、经历、成长,还有他们的去向,一无所知。
民国三十余年,放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过昙花一现,这三十年里出来的风云人物,大浪淘沙后留下一两个,相对于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名人集体来说,已经足够了深度和荣幸。显然,毛泽东、蒋介石二人足以,更何况还有孙中山、周恩来、袁世凯等一众改变历史大方向的人物。
而其他人呢?毕竟很多历史尚且真实、清晰,也和我们时代接近,很多事情还有着借鉴意义,且充满话题意义。便寻来一本书,讲述那些风云人物的故事。
从政高者多不易,在那个年代撇家离乡去了台湾的他们何尝不是一次博弈,不甘于失败、也不甘于认命,在颠破流离中留着一份重整河山的希望,是这些人的志向。可与他们晚年或明哲保身、或远走美日、或郁郁而终的境遇相比,我还是喜欢他们年轻时的模样:有不畏权势对清政府嬉笑怒骂的、有对日抗战屡战屡胜的、有不到而立之年进入政府核心层的,那个时候,他们一身为公,为国家存亡而战,是不折不扣的人物,风云人物。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