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游记(2)·武夷山·一线天-虎啸岩

  相传上古时期,彭祖率领族人移居到闽北一带。这位相传活了880岁的彭祖,如今被誉为是中国的烹饪鼻祖、气功祖师、长寿始祖,还有很多人将其视为房事鼻祖。
  当时的武夷山地区洪水泛滥,汪洋一片,彭祖的两个儿子彭武和彭夷便带领族人开山挖河,疏浚洪水,终还了此处水秀山青。后人为了纪念两兄弟,便称堆土所成山脉为“武夷山”。而挖出的河,便是九曲溪。

  现今,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一堆的头衔着实亮眼。国内能与之可匹的,已寥寥无几。可惜,还不是世界地质公园。

  最近太忙,出发前又去了巴基斯坦出差,回家后因为国庆阅兵,被告知1号小区封闭,所以30号晚上就到了机场住下。为国腾地的同时,1号也不用起个大早了。攻略没时间提前做,只能前一晚再决定明天安排了。

  1号,6点45的飞机,从北京飞武夷山,客栈在景区内大王峰下,先放行李。
  客栈外,景区内的林荫大道,浓郁而鲜明。

XGS_1667 继续阅读“福建游记(2)·武夷山·一线天-虎啸岩”

福建游记(1)·启

  国庆,原计划要去日本,结果犯懒没提前买票和安排行程,九月底临近放假,才发现机票价格贵到离谱,便放弃。寻找其他国家行程,也都折在了机票上,看来不提前预定,总要多付出些成本。
  目标转移到国内,打开中国地图,发现了福建。

  福建,是个很特殊的省,简称“闽”,其造字的“虫”,即“长虫”,通“蛇”,在我家乡的方言中,至今仍称蛇为“长虫”。故“闽”的字面意思是门内一条蛇,即家门供奉蛇的氏族。闽越人的图腾为蛇,而蛇的天然不亲近属性,导致以蛇为图腾的民族大多披上了一层神秘感。

  福建多蛇,是因为多山。其山地丘陵占陆地面积的80%,仅东南角有些许平原存在,是厦门、漳州、泉州的朋友圈。西部的武夷山山脉,西侧陡峻而东部舒缓,形状似一个人坐在椅背上,面朝大海。山体还拦截了水汽,使福建降水充沛,拥有全球同纬度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森林,成为我国森林覆盖率最大的省,高达65%。
  福建还多雨,闽江的水流量超过了长度是它十倍的黄河。降水多,自然也多河,但大多源于山,终于海,在省内自流,成为一个封闭体系。水流日复一日地切割着山体,劈山裂谷,成就了如今的极致风景。

XGS_1659 继续阅读“福建游记(1)·启”

桂林漓江

  大自然对大地最美丽和壮阔的改造,莫过于喀斯特地貌了,主要是由水对可溶性岩石改造而成,因西方国家最早在南欧的喀斯特高原进行研究而得名,但世界上最大规模、最壮观、最丰富的喀斯特地貌却在中国。耳熟能详的,就包括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四川九寨和黄龙、重庆武隆、贵州荔波、长江三峡等,此外,还有一众织金洞、芙蓉洞、腾龙洞等等。

  在数亿年前,中国南方还是一片汪洋,不断有大量海洋生物死去的钙质骨骼和其他一些碳酸盐沉积,形成了厚度达10公里的碳酸盐岩海底。之后,随着板块运动,物转星移,沧海桑田,海底抬升成了陆地。然后在南方每年1000-2000mm的降雨冲刷下,溶解了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水与不可溶的碳酸盐陆地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了可溶的碳酸氢盐而随水流走。持续地冲刷,积少成多,如此亿万年,形成了今之所见的喀斯特地貌。

  根据时间长短,形成过程可分为四个大步骤。第一步,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沿着岩石表面流动,溶蚀出凹槽,凹槽容易积水,更易溶解,越来越深,最后中间剩余部分凸出,变得高耸和尖痩,形成了几十米高的小山峰,比如云南石林。若是在极厚的碳酸盐岩区域,水流可切割出更为高大的山峰,甚至高达千米,它们基座相连时叫“峰丛”,溶蚀到基座分开,相对独立,则称“峰林”,比如这次来的漓江两岸。

IMG_4215 继续阅读“桂林漓江”

泰山

  今年冬天来得早些,还没感受秋天便被冻得哆嗦,前几天泰山下了雪,想起泰山之行还没写些什么。泰山,古往今来的别名很多,其实记住“岱山”即可,所有东岳、岱岳相关的寺庙或神仙,大多和泰山相关。

  其海拔不如恒山和华山,在五岳中也只排名第三,若是和西部一众雪山比起来,最高峰1545米的海拔,简直不堪一提。但为何它的名气如此之大?甚至在国内可以算作众山之王,山中帝王?
  它不仅是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还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5A级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一并旅游相关的顶级称号。可能还是在于文化认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故珠峰是地理上的最高峰,而泰山则是文化上的最高峰。有云,有眼不识泰山。

  古代神话里,盘古死后,倒在神州大地,头部化为东岳泰山、脚部化为西岳华山,左臂成为南岳衡山,右臂成了北岳恒山,腹部则是中岳嵩山,泰山便为五岳之首。清末光绪年间(公元1907年),泰安府玉构在泰山顶所题的“五岳独尊”的四个字,还曾出现在老版五元人民币的背后,成为一种民族性的认可。
  它旁是平原丘陵,相对高度虽只有1300米,却能“一览众山小”;它山脉绵亘,底盘扎实,又能让人感觉“稳如泰山”、“重于泰山”。此两者都是中华文化里所期盼的神明所能。

IMG_0251 继续阅读“泰山”

张家界(3)·天子山/索溪峪

  谁人识得天子面,归来不看天下山。

  从杨家界出来,下站天子山景区,其名源于当地的土家族起义首领向大坤。他曾在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率众上了彼时还被称为“青岩山”的此地,公开反抗朝廷,并称“向王天子”。那是元朝末期,蒙古统治坠坠欲危,张士诚已经攻下了泰州、兴化、高邮等地,次年称了王,国号为周。
  向大坤因是少数民族,颇得民心,聚众人数逐渐增多,并以天子山为寨成了一定规模。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汉人与蒙古间的战争后,跑到南方避难的汉人开始回迁,国家秩序重新建立,元气渐渐恢复。
  对于向王天子这样的小势力,自然不会被朝廷容得下,所以派兵镇压,明廷获胜。兵败如山倒的向大坤在神堂湾骑马一跃,跳下山崖,幻化成了人们口中的种种传说。

  得不得民心,不在于你风光得意之时多少人念着你,而是在你了无影响之后还有多少人记得你。向王天子死后,人们依旧习惯用“天子”命名了很多地方,足见其民心。至清王朝,因忌讳“天子”二字为他人用,曾强令取消,但依旧留存至今。

  下车,坐过了一段路,商议下,往回走几步,看看地图上所示的点将台。毕竟有着“不游天子山,枉到武陵源”的标语,漏掉了总怕后悔,结果物有所值,不枉了这片“扩大的盆景,缩小的仙境”之誉。

XGS_8584 继续阅读“张家界(3)·天子山/索溪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