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是世界的,而瓷是中国的。虽然我们常“陶瓷”并称,但这两者仍有着本质区别。

  一般来说,陶和瓷的区别主要几个方面:首先,陶使用的是黏土,往往就地取材,而瓷使用的是高岭土;其次,瓷的烧制温度一般要到1200度以上,而陶往往低温烧制;第三,瓷一般是钙釉,属高温釉,光泽度好,而陶没有釉或低温釉,光泽度一般;第四,瓷胎体白色,半透明,而陶并不透光;第五,瓷几乎不吸水,而陶有吸水性,这也是古人发明瓷器的主要原因;最后,是听声音,瓷清脆而陶沉闷。

  但瓷诞生于什么时候,其实有争议,从商代自汉代的很多青釉,基本具备了上述瓷器的特征,比如以高岭土或瓷土为原料,烧制温度到了1200度,表面有石灰釉等高温釉。但因制作工艺及原料配比问题,导致胎体不够致密,胎釉结合也不大好,还没完全具备如今瓷器的性能,所以被称为“原始瓷”。因大多是青釉,故又称“原始青瓷”。只不过,这一称呼的认可度并不高,普遍认为这是学术妥协后的名称,也是国人追求历史悠久的缘故。
  上海博物馆采纳了这种说法,结论是原始瓷出现于商代。

  这是商代的青釉弦纹尊,真是漂亮。

XGS_7498
  博物馆里还展示了白陶,它使用了瓷土,而非黏土,烧制温度要到1200度以上,但通体无釉,故还算不得瓷,最终被定性为陶。白陶最早出现于新石器时代中期,龙山文化遗址里便有了高温烧制的白陶,至商代后期发展到顶峰,到西周时逐渐衰落。

  商代白陶刻纹尊,加上釉就是瓷器了,这个时期的陶器样式和青铜器大抵相同。

XGS_7468
  硬陶的出现比白陶要晚,听名便知,其质地要比一般陶器细腻和坚硬。它使用的原料含铁量比较高,也有部分瓷土,现存数量比较少。这是商代的印纹硬陶罍,表面为拍印几何图案,仔细看很容易找到图案重复的规律。

XGS_7471
  上面两个仍然还是陶器的范围,看命名便知道了,都带“陶”字。
  这是春秋时期的青釉水波纹三系鼎,青釉属于原始青瓷的范围。

XGS_7478
  战国的青釉弦纹把杯。

XGS_7482
  战国的青釉钟。

XGS_7486
  汉时期的青釉双系壶。

XGS_7488
  以上都是原始青瓷,这是东汉时期的红陶听琴女佣,这属于陶制品,无釉。

XGS_7493
  东汉时期的彩绘陶俑。

XGS_7491
  瓷器可以上釉,陶器当然也可以,只不过只能是低温釉,因为高温釉的温度要到1200度,甚至更高,在那个温度下,陶器本身会变形或者熔融状态。带釉的陶器,被命名为“釉陶”。中国目前已知最早的釉陶,被发现于河北的磁山文化,距今约7000年。

  汉代,低温釉越来越多,到了鼎盛时期。常见的是铅釉,它以铅的化合物为基本助熔剂,约700度时开始熔融。成色剂主要是铜和铁,绿色的是铜,黄褐色或棕红色的是铁。

  这是东汉时期的绿釉陶狗。

XGS_7504
  铅釉中的铅,时间久了后会以金属铅的形式在釉表面析出,导致表面呈现出银白色的金属光泽,故又称“银釉”。但好看不好玩,因为铅是有毒的,所以东汉时期的低温釉虽然很盛行,但基本都是陪葬品,日常生活中很少见到。
  银釉的形成需要成百上千年,而目前的仿制技术还比较难以做到,所以古玩交易中,带银釉的比较贵些。

  这是东汉的绿釉陶鸭,银釉便比较明显。

XGS_7507
  低温釉的表面并不坚硬,所以很容易出现划痕或脱落,保存比较完整并不容易。
  这是东汉的褐绿釉陶刻花莲瓣纹奁,上面两个低温绿釉的着色剂主要是铜,这个的着色剂主要是铁,看颜色便知。奁,是存放梳妆用品的容器,一般三足,筒形。也有嫁妆之意,《桃花扇》里有一出《却奁》,便是李香君拒收嫁妆。

XGS_7509
  对应着原始瓷的,是成熟瓷,大约在东汉时期烧制成功,不论胎体还是釉面,都较之前的原始瓷好了不少,可以说有了个质的飞跃。这件东汉青釉布纹双系壶大概是上海博物馆里最早的成熟瓷,当然,或许更早得没有展出。

XGS_7512
  西晋时期青釉狮形辟邪。

XGS_7516
  东晋时期青釉鸡首壶。

XGS_7527
  东晋时期青釉褐彩羊。

XGS_7534
  三国时期青釉堆塑人物罐,三国时期的成熟瓷只拍了这一件,但色温有些偏差。

XGS_7552
  北齐时期青釉刻花莲瓣纹四系罐。

XGS_7538
  南朝时期的青釉刻花莲瓣纹罐。

XGS_7544
  隋朝的湘阴窑青釉四系壶。

XGS_7546
  隋朝的白釉陶弹琵琶俑,名字中带个“陶”字的,一般都是陶,所以青釉和青釉陶,并不一样。

XGS_7549
XGS_7551
  隋朝的彩色釉陶骆驼,着色剂和上面其他不同,主要是铁。

XGS_7555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