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瓷器,一般认为宋代是中国瓷器的巅峰,并具有最高的审美价值,它所体现出的那种简约大气、传统高雅的美,是后代所不及的,甚至已经上升到了国风和哲学境界,在国内已是基本不争的事实。
到明清两代,瓷器有了更高发展,却主要得益于技术的进步,宋瓷和明清瓷器在美学上的对比,前者高了后者几个level。但中国收藏家们却更青睐于明清瓷,美学修养一直被饱受诟病,国际拍卖会上经常是宋瓷被海外收购,明清瓷被国内价高者得。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欧美人主宰国际拍卖市场,所以唐三彩和青铜器比较贵;到了八十年代,变成了日本人的天下,宋瓷与元青花屡创高价;到了本世纪,中国内地买家开始大量涌入拍卖会,华丽繁复的明清宫廷风暴涨,明清瓷屡破记录。中国新贵们喜欢明清凡俗华丽的美学,艺术修养可能还是更偏市井一些。
国人对瓷器的重视,更多着眼于釉和彩。釉是瓷器表面无色或有色的玻璃质薄层,先是用矿物和化工原料按一定比例配合,然后研磨成浆,施于瓷坯表面,在一定温度下煅烧而成。釉、彩和造型,基本构成了瓷器审美的全部。这是清乾隆胭脂红釉碗。
上海博物馆的瓷器展览依据朝代而置,基本一个帝王一个橱窗,有点像是专展,不过在位时间比较短,或者馆藏不多的,也有两人将就一个橱窗的。比较有特点或者优秀的作品,在橱窗外单展。
这是明洪武时期的瓷器,最具特色的是釉里红,左数一、二、五均是,还不够“红”,中间的三、四是明青花,明洪武时期的青花存世不多,国产料的颜色偏黑,也不够“青”。
釉里红和青花都是典型的釉下彩瓷器,所谓釉下彩,就是彩料在釉之下。一般先用彩料在瓷器上直接施彩,然后涂一层透明釉,经高温一次烧制而成。釉下彩瓷的表面光亮平滑,不易磨损,也不易褪色。青花瓷用氧化钴做彩料,釉里红用氧化铜做彩料,除此之外,这两种瓷器没有质的差别。
明朝时期,真正色彩鲜艳的釉里红极为罕见,因为铜对温度很敏感,火候稍有不到,是黑红色或者灰红色;而火候稍微一过,铜离子挥发扩散,并从釉层中逸出,纹饰不连贯。那个年代都是柴火烧窑,也没有温度计,控制温度完全靠老师父感觉,在一千度里保持十来度的温差,烧制釉里红是可以让人崩溃的。
这是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花卉纹菱口盘,温度略有不足,但已属于宫廷用品了。
为了克服釉里红的飞红现象,元代时会在瓷胚上刻好图案,然后在刻线内填充釉里红,最后用釉施平。到了明朝洪武时期,已经无需这样,能够较好控制了,但温度一高,飞红现象依旧存在。这是明洪武景德镇窑釉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
明永乐时期,瓷器烧制的规模增大,其中红釉色彩夺目,世称“鲜红”,中间便是。红釉和釉里红可不是一回事,它是红色的釉,釉里红的红则是红色的彩,它不存在釉里红的飞红情况。这是明永乐景德镇窑红釉暗花云龙纹盘。
这是明永乐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扁壶,釉莹彩艳的青花瓷的成功,意味着进入明清花的黄金时期。
明宣德时期,有艺术细胞的朱瞻基,风格还是青花为主,以进口的“苏麻离青”为料,烧成后呈宝石蓝色,不像国产料那么发黑或发灰,但由于进口钴料中含有较多铁,所以会呈现黑铁斑点。
这是明宣德景德镇窑青花缠枝花卉纹盘,可以看到明显的黑铁斑点。
明正统、景泰、天顺三朝,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都极少见有书款,因而被后世称为景德镇烧造瓷器的“黑暗时期”或“空白期”,传世作品也不多,大概朱祁镇和朱祁钰这哥俩也实在没这心思,忙着被俘、政变呢。
经历了这三朝,到了成化年间,如今讨论明朝瓷器,往往首推成化,“成瓷”之名饮誉海外。
成化青花官窑,多采用国产“平等青”料,成色雅,有层次。这是明成化景德镇窑青花變龙纹碗。
明弘治一朝,官窑数量很少,传世瓷器不多,最突出的是黄釉瓷,是历史上黄釉的最高水平。下图左二,便是明弘治景德镇窑黄釉碗。而明正德一朝,瓷器数量多了些,但没什么特色,流连于豹房的朱厚照,也不会带出好风气,右侧便是,这父子俩共用一个橱窗。
明嘉靖一朝,官窑数量大幅上升,主要原因大概是朱厚熜的在位时间仅次于万历帝,当了四十多年,不过质量却下降了。这一时期,瓷器造型多样,也出现了很多大器,比如右一,是明嘉靖景德镇窑五彩团龙纹罐。到了明隆庆一朝,没有存在感的皇帝,连瓷器都一样,没安排单独橱窗,挤在了一起。
明万历一朝,虽然朱翊钧不上朝,但政权相对稳定,张居正也算把朝政处理的井井有条,皇家用瓷增多,官方也投入了大量人力财力,可惜创新不多。
万历时期,釉上彩的占比很高。釉上彩是和釉下彩对应的,就是彩在釉上,先将瓷器烧制好,然后进行彩绘,再二次入窑,低温烧制而成。五彩瓷便是在已烧成的白瓷上绘制图案,然后二次入窑烧成,特点是色彩绚丽,这是明万历景德镇窑青花五彩云龙纹盖罐。
福建德化窑地处偏僻,制瓷业却发达,宋元时期制造了大量的外销青白瓷,明清两代也以白瓷闻名。最有名的便是各种瓷塑,尤其以明代何朝宗的最为有名,中间的是明朝德化窑白釉何朝宗款观音像。
何朝宗之前,中国的佛教雕刻基本都是大型雕刻,要么是云冈石窟、龙门石窟这些,要么是乐山大佛、天宁寺大佛这种,功能上都是服务宗教、服务政治的,而何朝宗的宗教雕塑瓷器,是服务个人的、服务个人精神诉求的,他有意无意间推动了宗教的民族化和世俗化进程,在佛教史上有着很大贡献,被称为宗教雕塑艺术第一人。
经过明清交替的动乱后,到了清朝康熙一朝,景德镇窑得到恢复,无疑质和量都上了一个台阶。
这是一套清康熙景德镇窑的豇豆红釉瓷器,是新问世的新釉,又“美人醉釉”。中间这几个比较纯色的,器型也不小,那是非常难得和名贵了。
再对比一下康熙时期的釉里红,这是清康熙景德镇窑釉里红鱼藻纹缸,和明朝初年,颜色已大不相同。
清雍正一朝,由于皇帝喜欢瓷器,又派唐英等督陶官去监烧官窑,各种瓷器都有极大发展,釉里红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珐琅彩也是历史之冠。
这是清雍正景德镇窑青花釉里红海水龙纹瓶。
青花釉里红,在青花里多了一点红,在釉里红里多了一点青,就是这一点点,难度非常之大,使它成了古瓷之中的珍品,也使得它在民间几乎看不到,一般只有宫里烧得起、用得起,成品率极低。
因为青花的钴料,温度需要1300度左右,而釉里红用的氧化铜料,在800度左右为佳,温度高了就会飞红,到1300度基本就挥发完了,什么都剩不下,文章前面有个明洪武时期飞红严重的釉里红,就是温度高了一点点。让它们两者混为一体,明朝虽然成功过,但因成品率太低,后来不做了,太烧钱。清雍正时期,国力比较强盛,釉里红也到了巅峰,这件成色非常好,且没有飞红现象。
粉彩,釉上彩,清朝所创,始于康熙,盛于雍正。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加含砷的粉底,然后涂上颜料,用笔洗开,这样能让颜色出现粉化和由浓到淡的效果。粉彩之后,瓷器便不是那种颜色不分浓淡,只靠几种颜色单调表现的了,它变得更加符合中国画,符合国人的审美,阴暗层次、浓淡细分。
这是清雍正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
斗彩,始于明宣德期间,但很罕见,成化年间也很多,但在上海博物馆里未见到。清朝,斗彩的高峰在雍正年间。它是釉上彩和釉下彩的结合,先做一个青花瓷,这是釉下彩,然后在青花的空白地施彩料,再低温入窑二次烧制而成,两个颜色争相斗艳,故得名,又称“逗彩”。
这是清雍正景德镇窑斗彩蟠桃提梁壶。
雍正时期的单色釉发展巨大,这是清雍正景德镇窑青釉云龙纹缸。器型很大,工匠的自信心爆棚。
雍正时期还盛行仿历代各色釉和各种名瓷,有记录的达57种,这是清雍正景德镇窑仿官窑把壶。大概看了看,上海博物馆里把仿汝、哥、官、钧、定的都展出了。
生产力是不断进步的,所以到了清乾隆一朝,几乎是景德镇瓷器技艺水平的历史最高水平。他们已不再限于仿各种瓷器,还仿了不同材质的各类物件。这个乾隆专属橱窗里,从左开始,依次是仿竹、仿木、仿玉、仿漆雕、仿古铜、仿玉石等,都很像。
挑两个特写,这是清乾隆景德镇窑青釉暗花描金茶叶末座盖碗,底部仿青铜。
茶叶末釉从唐代就有,但算不得精品,到了雍正和乾隆时期,才愈发成熟。雍正的偏黄、乾隆的偏绿,尤其后者为佳,深沉凝重,极具古意,属宫廷密釉,只有皇帝可用。上面茶碗下部的暗花瓣纹非常精美。
乾隆的胭脂红釉碗好惊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