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300-4000年,是浙江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是称“良渚文化”,还是称“良渚文明”,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久,这些年更火,只是依旧尚无定论。

  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个流行的三要素原则:城市、文字、青铜器。良渚文化并没发现青铜器,刻画符号也还未被解读,不像甲骨文那种成熟文字,只能打擦边球说是“原始文字”。所以良渚文明一直未被广泛认可,长期以来,官方也只是将其定位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曙光”,并未直谈“文明”。
  但随着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的发现,一切又在改变。良渚古城的城墙,宽度达到惊人的几十米,古城中有一个大型宫殿区,座落在长600米,宽400米,高10米的人工夯土台上,工程量非常巨大。此外,城外发现的由11条堤坝组成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水坝建筑,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拦水坝。

  没有青铜器,但青铜器在文明中承载的礼制规范意义,在玉器中被同样体现;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但发现的刻画标识同样起到了记录和传承作用;而且,墓葬和文物所体现的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社会阶级、大型工事所体现的社会动员及高效管理能力,都展示着一个国家形态的存在,那是否能够称为“文明”呢?
  2019年的《人民日报》上找到了官方定性:“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良渚文明被认定为目前可确认的中国最古老的文明,5000年的中华文明从此计算。

XGS_1573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谈论浙江地区的人类文明,最有名的莫过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两者在国内几乎已人尽皆知,前者遗址首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后者首次发现于浙江杭州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
  但随着遗址的不断发现,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包括于2004年被命名的“跨湖桥文化”和2006年被命名的“上山文化”,两者都具有各自特色,又似乎带着些许关联,也都发现于浙江。

  上山文化,是目前已知的长江下游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10000年,早于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这些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在不断论证着长江下游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地理和文化摇篮,所以我们说其与黄河一并属于中华的母亲河。

  但这些孤立的文化遗址只有时间上的差异,具体的关联一直缺乏明确证据,直至小黄山遗址的挖掘。其位于浙江嵊州市甘霖镇小黄山,不是安徽的黄山,其早期文物和距今10000年的上山文化有相似,后期文化与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及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有相似,所以学者对其很是惊喜,认为它将相差几千年的几个文化给“联结”起来,道出了真相,盘活了浙江的几个新石器早期文化。

  这是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双耳罐。

XGS_1433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本次浙江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灵隐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取“仙灵所隐”之意,开山祖师为慧理大师。慧理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不多,只知来自印度,时称“天竺僧”。五代时期,吴越王钱缪进行扩建。

  杭州首次成为国都,便是在吴越国,当时的吴越王钱缪主持修建了杭州城墙和钱塘江堤,并疏浚西湖、广建寺塔。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白塔等,杭州几个有名的塔都是钱家所建。吴越亡于宋后,宋朝编写百家姓时,皇姓排在第一,钱姓排在第二,可见其影响,世称:“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钱缪在历史上的评价颇高,和“陌上花开”的典故有关,凭添了些人文浪漫色彩。吴越王的王妃吴氏,每年春天会都会回娘家住些日子,时间长了后,钱缪甚是思念,便寄书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短短九个字,字面意思是,路上花开了,归途可以一边缓行,一边慢慢欣赏,而本质所表达的则是思念,以期同赏花开。

  至清朝时,灵隐寺已成为“东南之冠”,康熙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现今大多古建为清时所遗。灵隐寺,因南宋时一个叫李修福的高僧曾在此修行而名声大噪,那个癫僧被世人称为“济公”,再有杭州和西湖两个人气爆款地加持,香火自是旺盛,永远的人山人海。
  因家里有六口人在此请过护身符,所以这次到了杭州,特意过来拜拜。

XGS_3115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千岛湖,即新安江水库,在杭州淳安县,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建成。因蓄水后出现很多小岛,景色怡人,成了一个景区,以至于人们已很难再把代表着烟波浩渺和无尽遐想的“千岛湖”三字与常人眼中由大坝、水泥、发电机组成的棱角分明的人工水库联系在一起。如今,它已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5A级景区。
  此外,它引以为傲的还有水质,在中国的各大湖泊中位居于首位,为国家一级水体,被誉为“天下第一秀水”,是农夫山泉的主要取水地。

  新安江,古徽州的母亲河,盘山绕岭,将“一府六县”揽入怀中,哺育其成,呵护其长。新安江与兰江交汇后称桐江,桐江与分水江交汇后称富春江,富春江与衢江交汇后称钱塘江,徽州人就是凭着一方舟楫,从渔梁坝出发,沿着这一路山水直达富庶的江浙。
  “一滩复一滩,一滩高十丈,三百六十滩,新安在天上”,这一路江水落差大,水流急,暗礁横生,极其危险,不亚于《长干行》里的“瞿塘滟滪堆”,也不知有了多少孤灯下的“坐愁红颜老”。可这一路,尤其到了富春江段,偏又是水秀山青,雾起平江,极富诗意,黄公望依此描绘的《富春山居图》成了“中国十大传世名画”。
  拦出一个水库,都成了5A。

XGS_3484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西湖,一个国内妇孺皆知的景点,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为国家5A级景区。

  其三面环山,湖面面积6.38平方公里,因为名气较大,常被用来作标准单位,衡量国内各大湖泊大小,比如青海湖相当于700个西湖,太湖相当于380个西湖,这样一比,西湖也实在有些迷你。
  但它却是中国公认的“第一湖”,偌大一个中国,江河绵延不绝,湖泽星罗棋布,西湖能在这万般气象中脱颖而出,绝非仅仅靠着颜值。当然,它景色很美,历史上已有一众大咖级人物用诗词诠释,以至于如今每个人站在西湖边,不论多么触动,都已很难再找到更合适的词语替代,所以,所有的夸赞最终都变成了诗词大会,不论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的秀闺含香,还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雍容华贵,亦或晴天时“水光潋滟晴方好”,阴天时“山色空蒙雨亦奇”,难怪苏东坡将其比成西施,慨叹“浓妆淡抹总相宜”。

  西湖虽漂亮,但那些人文风韵、名士风流很容易传成浅薄和轻佻,可杭州成了南宋国度,这让西湖凭添了些厚重和雍容,在全国文化中心的加持下华丽转身,论文化底蕴,一时无有望其项背者。它被列入世界遗产项下的世界文化景观名录,靠的不是烟柳画桥,也不是晓风残月,而是以此为背景的吴越遗风、南宋雅韵。

  西泠桥上,苏小小和阮郁正打着同心结,长桥上,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十八相送,而在断桥的烟雨蒙蒙中,白娘子和许仙终换来了千年一遇,这便是西湖。

XGS_324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