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的雅丹地貌,本没有太过重视,也没有太多了解,可能因为是第一次近距离接触雅丹吧。
雅丹,一个美丽的名字,本是维语中的“雅尔当”,意思是陡峭的山丘,被发现者译为英文,然后再由英文翻回中文,成了“雅丹”。所谓的雅丹地貌,主要是存在于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一般来说,江河湖海的沉积物形成的地面,经过流水或风化等作用形成水平和垂直节理,然后风化形成碎屑物被风或水夹杂,又加快发展了地形塑造,最终形成与盛行风向平行,土墩和沟槽相间的地貌组合。
因为它们往往处于荒漠地带,时常黄沙滚滚,遮天蔽日,又因奇特地形而伴随着呼呼烈风,似鬼哭神嚎,可待风平沙静后,其间又几无生命迹象,死寂沉沉。它们如此壮观、又如此神秘,远古时期的人们对其恐惧万分,认为这里或有着战死的万千冤魂,或为神魔相杀的前线,故被统称为“魔鬼城”。所以,大多雅丹地貌都被当地人冠以了“xx魔鬼城”称号。
敦煌的魔鬼城,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如此来看,往返的商人、求法的高僧、传教的教徒,他们所拥有的不仅仅是一时的头脑发热,还要有着坚定的信心、结实的身体和持久的坚持,方能走过。
如今来这里,我们所感受的也许只剩美景。这是壮阔的“舰队出海”,它的壮阔远超这照片一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甘肃, 单反, 足迹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的这首诗,让阳关在中国成了一个有着代表意义的地方,让这里成为一个国人集体的精神故乡,如同老家的村口和老槐树,如同破旧的老宅和年迈的父母。所以,阳关和玉门关,都是我本次旅行的必游之地,哪怕距离敦煌市区有点远。
古之丝绸之路,过了敦煌往西,就是茫茫戈壁大漠,从敦煌可分两条路,一是往北,过玉门关,到车师国;一是往南,过阳关,到楼兰。这两个关卡,必走其一。从西往东进入敦煌,再到中原,也是如此,所以这两个关卡尤其重要。玉门关在北,阳关在南,阳关便得名于此,“阳”,即“南”之意。
阳关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当时在河西“列四郡,据两关”,“四郡”是指“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两关”便是上面两者,阳关为其一,均为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王朝在西域的死守底线。
然而最终打破时局的,往往并不是局内之人,让阳关衰落的也不是某一方的兴盛,亦或孱弱,而是伴着海上运输的发展,丝绸之路的衰落,历史巨轮、大势所趋之下,阳关在宋元之后逐渐被废弃。
如今,连同周边遗迹和出土墓葬、文物,建成了一个4A级景区,但人们更多的,还是来到这个烽燧之下,凭吊一下这里曾经的烈烈寒风和金戈铁马。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甘肃, 单反, 足迹
因为有老人和孩子,所以选择了包车,一辆越野车,随用随停,倒也方便。
今天的行程,是比较火的敦煌西线,主要景点有敦煌古城-西千佛洞-阳关-雅丹地貌-汉长城-玉门关,景点之间的距离很远,倒是有一辆公交,但有孩子时间不大方便。
第一站景点是敦煌古城,一直以为是那个古代的城池延续至今,还有遗迹可寻。可到了路上才知道,这其实是个影视城,是在1987年中日合拍《敦煌》时,由日方出资兴建的古城。古城以《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内有高昌、敦煌、甘州、兴庆、汴梁五条街道,两旁酒肆、当铺、客栈,一应俱全。
走到街上,倒也一股豪情。
那个近期比较火、刘诗诗和陈伟霆主演,当时正在看、后来再也不看的《醉玲珑》,就在这里取景。此外看这里的介绍,还拍过不少电影,比如《鸿门宴》、《天将雄狮》等,《奔跑吧兄弟》也来过这里取景,所以景区到处都是anglebaby的照片。若是再晚点拍摄,估计就都被换上迪丽热巴的照片了。
城中漫步:浊酒一杯家万里,驼铃数声梦千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甘肃, 单反, 足迹
月牙泉,是一处让人向往的景点,因弯曲如月而得名,千年来沙不填泉,泉不涸竭。
历史上的月牙泉,还曾名沙井、药泉,水面也远远大于今之所见,有记录说清朝时,其上可行船。哪怕在1960年,这里水最深处也有9米,水面22.5亩,而到了1985年水量最少时,最深处仅0.7米,中间漏出了一道沙梁,泉一分为二,可以行人。有文字记载2000余年的月牙泉面临着干涸的危险,忧心屡见于报纸。
它的水从何而来?是因此处地下水位高出月牙泉水面10米左右,所以会有水通过地下渗到此处,然后在洼地溢出,形成泉水,这是其千年不涸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年来,敦煌人口增加、耕地增多、水需求增大,即使敦煌的母亲河党河,每年从祁连山上融雪而成的水,也已满足不了农业灌溉。自1975年,建党河水库后,下游几乎连年干涸,水迹不见。而敦煌的另一条大河疏勒河,自1958年建了双塔水库,其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便已断流。由于它们无法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此外还有垦荒造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全国性普遍问题,导致近30年地下水位下降了10米多,且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持续。
新世纪后,政府在周边征地,修建渗水池,从党河水库引水,形成压差,对月牙泉渗灌补水。然后又实施了禁止打井、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的三禁政策,偶尔还会“输液”抢救,使得月牙泉如今保持在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5米,平均水深1.3米,基本稳定。但人力终究无法和自然抗衡,如果生态环境没有根本上的改善,无异于螳臂挡车,月牙泉消失是早晚的事。它在很多旅行者名单上,早已被列为了濒危景点。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甘肃, 单反, 足迹
本次出行,本是送给小伊的生日礼物,去天山天池看雪山博格达峰,去敦煌看沙漠鸣沙山。
请了三天假,借着一个周末,飞乌鲁木齐,天山一天、吐鲁番一天、敦煌三天,然后飞回北京。
似乎如今,已经可以勉强做到在国内说走就走了,不必过多担心经济压力,更多得来源于时间压力。写这个文章时,妻子又带着孩子和岳父母去了昆明、西双版内和普洱,她的年假比我多些,我忙着年底会议。
今年似乎玩得有点疯了,但人生也许确该如此。
有老人、有孩子,本想报个团,省事也方便,可总感觉行程不大好,安排得不合理,也不合人愿,便着手自行安排。考虑到多是腿脚不便的,便在目的地选择了包车,七座的商务车,随用随走,倒也舒服和自在。
至于行程呢,主要是天山天池与敦煌,敦煌是要必须留出足够时间的,是本次出行的主要目标。还剩余一天,那便放在两个景点之间,高铁途中的必经之地,非吐鲁番莫属了。
现在想想,不经意间地选择,反倒成了惊喜。因为吐鲁番的交河故城遗址,让我开始重拾兴趣,开始一点点地查询河西走廊历史、西域历史,终于把新疆博物馆的照片和博文整理了出来,收获颇多。
敦煌,那么多年前的心愿,终于来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新疆, 摄影, 甘肃, 单反, 世界自然遗产,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