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是一处让人向往的景点,因弯曲如月而得名,千年来沙不填泉,泉不涸竭。
历史上的月牙泉,还曾名沙井、药泉,水面也远远大于今之所见,有记录说清朝时,其上可行船。哪怕在1960年,这里水最深处也有9米,水面22.5亩,而到了1985年水量最少时,最深处仅0.7米,中间漏出了一道沙梁,泉一分为二,可以行人。有文字记载2000余年的月牙泉面临着干涸的危险,忧心屡见于报纸。
它的水从何而来?是因此处地下水位高出月牙泉水面10米左右,所以会有水通过地下渗到此处,然后在洼地溢出,形成泉水,这是其千年不涸的主要原因。而这些年来,敦煌人口增加、耕地增多、水需求增大,即使敦煌的母亲河党河,每年从祁连山上融雪而成的水,也已满足不了农业灌溉。自1975年,建党河水库后,下游几乎连年干涸,水迹不见。而敦煌的另一条大河疏勒河,自1958年建了双塔水库,其在敦煌境内长达300多公里的河道便已断流。由于它们无法补给地下水,地下水位明显下降,此外还有垦荒造田、植被破坏、水土流失等全国性普遍问题,导致近30年地下水位下降了10米多,且仍以每年0.24米的速度持续。
新世纪后,政府在周边征地,修建渗水池,从党河水库引水,形成压差,对月牙泉渗灌补水。然后又实施了禁止打井、禁止开荒、禁止移民的三禁政策,偶尔还会“输液”抢救,使得月牙泉如今保持在南北长约100米,东西宽约25米,平均水深1.3米,基本稳定。但人力终究无法和自然抗衡,如果生态环境没有根本上的改善,无异于螳臂挡车,月牙泉消失是早晚的事。它在很多旅行者名单上,早已被列为了濒危景点。
进大门,一眼所见之沙漠,我们来的时候该算淡季,依旧人山人海。
中国有四大鸣沙山,另外三处在库不齐响沙湾、中卫沙坡头和新疆巴里坤,还有两个未去。
大众的旅游观念里,到沙漠不骑骆驼,否则便少了点什么。所以,各大沙漠景区,都是一股骆驼尿臊味,迎面而来,让你很难再将月牙泉的诸多文艺范提起来。
骆驼,选点角度,还是和沙漠挺搭配的。只是抱着孩子,没有太多这种闲情逸致去挪地儿了。
月牙泉有三宝:铁背鱼、七星草、五色沙。据说前两者若一起吃,能长生不老,只是铁背鱼早已消失不见,似乎已绝种。当然,即使不绝种,因为有这个传说,离着绝种也远不了。大概因此,月牙泉又名“药泉”。
这些年偶尔从水里冒出来被游客拍到的鱼,被传为“铁背鱼”登上了诸多媒体头条。
泉边有仿古建筑,月泉阁。
之后出发,去爬鸣沙山,小伊一个人独立爬上,速度不慢,很不错。
从这里俯瞰月牙泉,今年的水似乎还多了些,漫出了往常的高度,使得图片右边流出了一部分。也确实,我们赶上了这里难得一遇的阴天,据说还下了雨。
鸣沙山是库木塔格沙漠的东边缘,之外就是绿洲一片,也就是敦煌市,它的西边缘在罗布泊。
给小伊留影一张。她自从见到了沙漠,就解放了天性,放飞了自我…
从鸣沙山上一路往下滚、往下跑,玩high了,摔了一个大的,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拍照。
她的头皮、耳朵、衣服里都是沙子,洗了好几天,才算差不多。这样的经历,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