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甘肃,打卡省博。

  大约一万年以前,人类发明了陶器。后来随着工艺成熟,大概八千年前有了彩陶,首先诞生于我国的渭河流域。优美的造型、绚丽的色彩、神秘的线条,既是生产力的体现,也是先民精神世界的展现。哪怕已隔了几千年,每每在各博物馆里再次注视着它们,依旧能够感受到祖先的某种意愿表达和企盼,它总能让我们静下来、慢下来、沉下来。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不论奔流不息的母亲河黄河,还是雄浑肥沃的黄土高原,亦或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孕育出的文化对中华文明的诞生和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我们教科书上曾经缺失的部分内容。而甘肃的史前文化中,大多含有多姿多彩的彩陶,这成了甘肃数千年连绵不绝的独特文化传统。历经五千多年的彩陶文化,其数量与种类、制作水平和工艺,还有取得的艺术成就,在国内是独树一帜的,有着浓墨一笔。

  目前省博的展览中,最早的彩陶来自大地湾文化,其主要分布在渭河、西汉水流域,距今已有8000-7000年。不仅是我国率先使用彩陶的史前文化,也是世界上最早使用彩陶的古文化之一。大地湾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最早的遗址,发现于甘肃天水,被认为是仰韶文化的来源之一。

  绳纹圜底钵,新石器时代大地湾文化,公元前6000-前5000年,中国最古老的彩陶之一。
  绳纹是史前陶器最常见的图案,是用缠绕草、藤之类绳子的工具拍打胚体而成,一般密密麻麻,多在腹部。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潮州,国家历史化名城,以前似乎来过,又似乎没来过。上次是工作,在这呆了些日子,但每天就是现场和酒店,无暇多看其他。

  我们对潮汕这片地区的认知,基本上就是牛肉和其他吃食,此外还有在抖音上源源不断地传统习俗短视频,比如豪迈的英歌舞,热闹的迎老爷等等。当我们在感慨千城一面、民俗逝去、老物不在时,潮汕这片地区的人民却千百年来自顾自地拜神明、祭祖先、说潮语,食茶看戏,族堂议事,婚丧嫁娶,自成一派着。

  原因,一是他们足够远、足够偏,在中国的南端,又在广东的东端,谁都不挨。
  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期在北方,不论群雄逐鹿或朝代更迭,大多与其无关。即使到了广东,从广州到潮汕的距离约等于从北京到呼和浩特。除此之外,中间还隔着座莲花山脉,它成了潮汕和珠江三角洲之间的天然屏障,造就了潮汕相对封闭的地理格局。
  韩愈被发配潮州时,来时是抱着必死之心的,诗云: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这便是中原人士在唐朝盛世时对这片蛮夷之地的普遍认知。中原王朝上次关注到这里便是隋朝,也仅留下了“潮州”这个地名,因地临南海,故取“潮水往复之意”。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到潮州,怎么可能错过广济桥,它和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名桥”。横跨着韩江,是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主要通道,如今一侧是潮州古城的东门,一侧是韩文公祠。

  其始建于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当地太守以86只巨船连接,架设浮桥,始名“康济桥”。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浮桥毁于洪水,新任太守重修,将船增至106只,并在西岸建仰韩阁,开始了桥上建亭阁。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在西岸增筑石洲(桥墩),并在石洲与岸间架巨木成桥,下面可过船筏,广济桥初步成了浮桥与梁式桥结合的形制。
  之后历任官员修桥建洲,渐成规模,哪怕经历的不同朝代。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进行了空前规模的重修,不仅加固了之前的桥墩,还在其上建起126座亭屋,亭屋之间是12座楼阁,不仅防止行人遭日晒雨淋,还兼作经营商铺之用。江心急流之处,用3根重达4000斤的铁索将24艘船连结为浮桥,并名之“广济桥”,取意“广济百粤之民”。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减去浮桥用船6只,成了如今的“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格局,从始建开始,长达359年。

  这个桥的样式,在中国桥梁史上是孤例,它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而且中间浮桥三三一组,在过船的时候可以解开,让出航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景区。
  如今,浮桥每晚断开过船,白天再次合并供人游览。只是昨天暴雨,今天江水急,所以浮桥未连。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是潮州的圣人。所以到潮州,先到韩文公祠来拜。

  这个人似乎很少有国人不知,但又不是特别熟悉。他三岁而孤,其兄亦早逝,被嫂子养育长大。后来得知兄嫂之子去世后,他写下被称为中国第一祭文的《祭十二郎文》: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
  韩愈刚成年,便孤身前往长安参加科举,期望改变一家的穷困现状,结果最初三次皆不中,哪怕后来进士及第,之后去申报吏部的考试,又是三次失败。前往洛阳,见一马夫,不到三十岁的他写下了我们的课文《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的文是载道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后在国子监任职期间,愤愤不平的他又写下了我们的课文《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他不是为了给我们名句,而是在改变社会现象: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后唐宪宗派使者到凤翔法门寺迎佛骨,韩愈极力劝谏,写下了《论佛骨表》。导致龙颜大怒,被贬潮州。临行,他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这里的孙辈韩湘,便是和韩愈一同长大的其侄十二郎的孩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来承德本没有计划,很突然,所以这次都没有进避暑山庄。至于要去几座寺庙,也是随性。从普陀宗乘之庙出来,时间已经有点晚,但感觉离着须弥福寿之庙不远,走路也就十来分钟,于是便过来转转。

  乾隆七十大寿的时候,邀请班禅来京。六世班禅从扎什伦布寺出发,用了一年时间到承德,乾隆大喜:朕今年已70岁,以如此高龄幸见喇嘛,甚慰朕怀。从此中土佛法弘扬可期,四海人民得歌升平。须弥福寿之庙便是仿扎什伦布寺而建,给六世班禅居住所用,故又称“班禅行宫”,那一年是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
  次年,六世班禅在京感染天花,圆寂于西黄寺,享年42岁。

  清廷有句话:一座喇嘛庙,胜抵十万兵。六世班禅进京,基本代表着西藏、新疆、蒙古这些边境的长期稳定,干戈不兴。所以,须弥福寿之庙便成了承德外八庙中的最后一座。从此宗教的力量在边疆流布,最终汇于承德的避暑山庄和这座座庙中。而皇帝们再来此,仅剩下缅怀和凭古。木兰围场狩猎之后,迎着夕阳余晖,给子孙辈们讲讲戎马一生的故事,或当年在普陀宗乘之庙内接见土尔扈特部东归首领渥巴锡的豪情。

  山门,中式建筑风格,但白墙和盲窗,有了藏式韵味。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