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作为中国统一王朝的都城,有且仅有一次,也仅仅十几年,但终能在国内众多古都里有一席之地,只因那是中国的第一个王朝秦。若不是西楚霸王怒发冲冠的一把火,也许汉朝首都也会在此,刘邦一定是心疼地嘬牙花子的。他自然是向往阿旁宫的,“蜀山兀,阿房出”的规模,“廊腰缦回,檐牙高啄”的精致,还有“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的奢靡。不得已,汉只能立都旁边,重建了长安。
咸阳虽然当秦朝都城时间不长,但作为秦国都城,却有一百余年。
秦的历史可以分为三段:秦人、秦国、秦朝。他们曾因助大禹治水,被赐姓“嬴”,到周时为王室养马,而受封秦邑,此时尚未建国。周幽王因宠幸褒姒烽火戏诸侯,于公元前771年被犬戎所杀,西周灭亡。秦襄公带兵而来,此时镐京有四股主要力量:周幽王余势、周幽王所废太子、犬戎、秦襄王。秦襄王选择护送废太子到洛邑,而废太子便是日后的周平王,建立东周,春秋开始。秦襄王因此获封诸侯,立国为秦,古时讲礼,有了和诸侯平起平坐的地位,有了使节互访,名士能将方来。公元前350年,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而后迁都咸阳。其后坚守新法、厉兵强国,公元前221年,横扫六国,建帝国,史称秦朝,开两千年帝制先河。
从公元前九世纪受封秦邑,至秦孝公迁都咸阳,五百多年里秦人沿着渭河一路东进,史称“九都八迁”。
咸阳博物院,国家一级博物馆,以秦文物为主。原是文庙,留存明清建筑,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是秦人九都八迁过程中,在定都雍城,即今之陕西凤翔县时的鹿纹瓦当。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秦人的居住环境和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方式。
大良造商鞅量,这是秦统一六国后制造的标准量具。
大良造是官职,是秦灭六国前实行的爵制中的最高一级。虽然皆有大作为,但坐到这个位置的人,下场都不大好,比如另一个大良造白起。
秦量诏版,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统一度量衡诏书。不论历史和书法方面,都有极高价值。用秦篆刻: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
当然,原件在国家博物馆,这是复制品。
中国最初度量皆取自人身,有所谓的“布指知寸,掬手成升”之说。中指节上横纹间的距离叫一寸,大拇指和食指一拃的距离为一尺,一捧水为一升等。这些虽然并不精确,但简单实用,在日常以物换物中,倒也不是大事,毕竟只要比例正确即可。但若是做个标准,去衡量不同人之间的交易,或者大宗交易,便容易出问题了。
后来各国之间都有了标准,但各诸侯国却自行其是,并不统一。齐国的一升米,到了赵国可能是五升,到了燕国可能是半升。这些障碍便限制了流通,日常的记录和交流中问题频出。
这个文物是安邑下官锺,曾辗转于魏、韩、秦三个国家。
先是由魏国进行了度量,并刻字标注。然后到了韩国,韩国再次测量后重新标注。最后流入秦国,又被度量,并在颈口标注“至此”二字。如今在它身上存在着三个国家分别用本国文字对度量的标记,已是件国宝文物。
说到秦,离不开杜牧的《阿房宫赋》,那是我们这代集体记忆深处的文字,已成了一代人的文化基因。前段时间中美贸易战,很多国家不协同,逐个被击破,外交部所转发的文字便是取自其文: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贾谊《过秦论》中的“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也常被引用。
阿房宫已经不再,但两千年前秦宫殿的排水设施,也能足以震撼世人。
宫殿地上部分早已不存,但宫殿留存的空心地砖,形制之大、花纹之美,也能使人窥想其貌。
一直以为宫殿建筑都是纯木,纯木的才高级,比如应县木塔,通体不着铁钉。但固定不动的建筑确实可以,还可以有效防震,而一些日常磨合部位若换成金属,显然更加稳固耐用,比如门窗。见到这个合页后,才发现原来本是如此。
秦宫殿的鎏金铜合页,原来两千多年来,它的样式基本没有变过。
青铜器兽面纹,秦国。
秦人显然更重实用性,或者匠人地位不大高,享乐主义也未成主流,所以青铜器和同时期其他诸侯国的文物在精美程度上是有些不足的。
秦兵马俑太震撼了,所以一度让其他兵马俑黯然失色。咸阳博物院展出着我国最早发现的大规模兵马俑,杨家湾西汉兵马俑,出土于汉高祖刘邦的陪葬墓。共出土骑马俑583件,士兵俑1965件,此外还有盾牌1000多件,车马饰、铜武器等。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