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阳,是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的首都,秦帝都。
中国地名带“阳”的很多,因在传统风水中“山南水北”为阳。洛阳,洛水之北;安阳,安水之北;衡阳,衡山之南;贵阳,贵山之南等。“山北水南”虽为阴,但古人不喜“阴”字,故往往直接用“南”或“北”:济南,济水之南;河北,黄河之北。如今所熟知带“阴”的城市,基本就是淮阴、华阴等,淮河之南、华山之北。
而此地同时在九嵕山之南、渭河之北,两者咸阳,风水俱佳,故得今名。到如今,再用现代技术来衡量,它碰巧又是中国版图的几何中心,是中国大地的原点所在,命也运也。
我们所在的这片王兴之地由渭河冲积而成,处陕北高原和秦岭之间,关中平原即渭河平原。
渭河,关中的母亲河,是黄河最大支流。其发源于甘肃定西的鸟鼠山,早在《山海经》中便有记载:鸟鼠同穴山,渭水出焉。流经天水、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后,和黄河相交,黄河也至此转而向东,那个位置便是潼关,关中的东大门,西进长安和东去洛阳的必经之路,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居“中华十大名关”第二。
因渭河,咸阳又名“渭城”。王维在此写过一首诗《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古人送别折柳习俗,自《诗经》便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所以渭河边种满了柳,李白诗曰: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诗词和音乐的关系非常密切,王维对音律本就精通,作《送元二使安西》时便谱成了曲,曾被广为传唱。可惜,到了宋代便已失传。当年盛极一时的宋词,我们也只有文献保留了文字部分,很多曲调也都早已失传。到了明代,这首诗又被重新谱了曲,便是著名的《阳关三叠》,成了中国古代十大名曲之一。词依旧是王维所作未变,又名《渭城曲》、《阳关曲》。
为何去安西,要在渭城,也就是如今的咸阳送别?
因为不论秦汉,还是唐,定都在关中平原,而不论长安或咸阳,或西通西域,或南往巴蜀,都要在此处过渭河。虽然或从军或出使西域都是壮举,但毕竟前无知己、生死难论,农耕文明里离家远行的人,是各有不幸的。送客至此时,一股悲凉之感便油然而生: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过渭河有两种方式,要么走桥,要么渡船。这里时有桥,具体已不可考,但船一直在,故有渡口。
到如今,交通已是陆地为主,船成了游览工具。
城内有清渭楼,仿古建筑,如今是个美术馆,可欣赏夜景,楼下广场满是樱花,是个网红打卡点。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