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威尼斯(学院美术馆-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宫-圣若望及保禄大教堂-圣洛可大会堂-圣方济会荣耀圣母大教堂-夜游)
威尼斯,我们接触到最普遍的认识,是它建在水上,很美丽、很浪漫。
也许,仅此而已。而事实上,这很偏见,威尼斯的底蕴要厚重得多。
公元5世纪左右,亚得里亚海岸的罗马城镇频繁遭受匈奴人、哥特人及其他形形色色野蛮人的洗劫,所以很多人便逃到了这里的一个个小岛之上,那时候它还只是个渔村。
后来点点房屋逐步扩展、相连,小船往来其间,便逐渐在泻湖上形成一大片聚集地,并成为城市。他们最初的目的仅仅是生存,可不是浪漫,只有迫不得已的人才会选择非常之路。
公元687年,威尼斯有了第一任总督,并建立共和国。刚开始附属于东罗马帝国,后获得自治。中世纪,因控制了贸易路线而变得富裕,更是趁十字军东征巩固了自身地位,吞并了拜占庭大片土地。14世纪后,步入鼎盛,成为意大利最强大、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几千艘货船从蔚蓝的泻湖驶出,与全世界做着贸易。
登上圣马可大教堂的钟塔,看一眼如今的威尼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意大利
我们往往看着江南民居说,这原来都是徽派建筑啊。
它们的确很像,却又不一样,那有些什么差别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
首先,二者很相似,都是砖木结构,都有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显著样式,又都与水相依,透着一股婉约,还都在砖雕、石雕、木雕上富有灵性,配上些青苔、芭蕉和细雨,一首首诗歌便脱口而出。
不过,徽派建筑主要在山区,房屋多依山势而建,傍溪流而成,门前或院内虽有水,但多清水,为清澈急流,有落差,上中下游水的使用有明显区分;而江南民居则在平原,因地制宜,环水而成,水流缓慢且如今已罕见清水,多发绿浑浊,临河建筑多有台阶或吊脚楼,更亲水一些,靠水面很近。
与之对应的是桥,徽州的桥功能性为主,除了极个别,大多简单,甚至平板,而后者的桥,几乎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各种样式,轻巧细致。且多为拱桥,因为桥下有船,穿梭如织,往来于河道之间,或日常代步、或商贩往来、或轻弹曲调,多了一份水乡柔情。
此外,徽州人多从商,家里往往只有孤儿寡母娇妻,所以很多建筑的外墙高大防盗,四周高墙上也几乎无窗,采光与通风主要靠建筑院落的天井,而江南民居则小巧玲珑些,少有高墙,外墙也有开窗,一些临河的还会开整面大窗,满足通风要求。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浙江, 足迹
出差,到浙江湖州,地点在南浔区。
古镇离着酒店两三公里,在这呆了好几天,总是要抽个时间过去一趟的。但因工作比较忙,只能在夏日的午后,37度的天气里出发了,艳阳高照。
南浔是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中国十大魅力古镇、江南六大古镇,同时还是5A级景区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几年又随着京杭大运河的申遗成功,而作为名录内的一部分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
江南的这几个水乡,已经去过了同里、周庄和乌镇,似乎给人印象的好坏和停留的时间长度成正比,呆得越久,走得越慢,给人的印象就会越好些。看看夜景、看看清晨、看看没有游人的小巷,或者等着下些沥沥细雨,踩着光滑的石板路上,在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寻找撑着油纸伞丁香一样的姑娘。与其说这样的景色美丽,倒不如说这是我们对江南水乡的期许,或者说心目中的样子。方文山的《青花瓷》,影响了很多人。
匆忙,还没来得及享受江南水乡的样子,便被导游带着,进入了古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浙江, 足迹
费拉拉是一个重量级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城市,如今依旧被中世纪时期的城墙所环绕。自三世纪便开始统治这里的埃斯特(Este)家族,在势力和声望上,都与佛罗伦萨的美弟奇家族旗鼓相当,他们给这座城市建造了标志性建筑,一个巨大的有着护城河的城堡。
每个城堡都有着辉煌的历史和被人津津乐道的八卦故事。前者是史学家们记录在案,枯燥乏味且千篇一律的;后者是民众口口相传,往往更动人心弦,富有传奇的。
1425年,公爵埃斯特尼古拉三世在这里发现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年轻貌美的帕利希娜·马拉泰斯塔(Parisina Malatesta)和自己的儿子吴戈(Ugo)有染,于是将两人送上了斩首台。多才的罗伯特·勃朗宁(Robert Browning)据此创作了《我已故的伯爵夫人》(My Last Duchess),而成为不朽。
这几天读了好几遍这篇名作:She had A heart — how shall I say? — too soon made glad, Too easily impressed; she liked whate’er She looked on, and her looks went everywhere.
如今的石兽依旧守护着城堡,而貌美的公爵夫人则赢得了更多目光,早已超越了历史本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意大利,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Day11:摩德纳-费拉拉-威尼斯
从圣马力诺过来,辗转于火车,到这已经很晚,路上几乎没人,便回了酒店。是的,酒店,本次出行大多都是公寓,这是我们为数不多的酒店。出门买了些当地水果,虽没记住名字,但绝算不上不好吃。
摩德纳(Modena)的名气似乎并不高,所以来这里的人也不多。又因为时间安排问题,它在我的行程表上起起伏伏,删删减减,在与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乡维罗纳之间权衡多次,差点被取消。
而很多事情都是来了这里才知道,比如摩德纳是帕瓦罗蒂的故乡,创作于那不勒斯的《我的太阳》在这里被他发扬光大,尤其在中国,几乎路人皆知,只是没有想到,唱得最好的是二人转演员。又比如,摩德纳是法拉利汽车的故乡,此外还有玛莎拉蒂和帕加尼,这里又被誉为“引擎之都”。
所以,旅行总是和各种事情不期而遇。
又如同我们在摩德纳街头散步,遇到了传教者,抱着试试的态度,大不了对方无反应,便用中文轻轻一问,对方果然在此地的中国留学生。这在连听到英语都感动的意大利,无疑让人兴奋。
这个城市给我的印象是两种颜色,处处可见的黄色和橘红色。明亮而温暖的色彩,让人心里暖暖的,也让心情敞开起来,在这个阴天的北京,更是回忆满满。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意大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