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各种分类评选的称号,有一些是广泛被认可和熟知的,类似于四大名著、四大发明、四大美女等,但也有一些名号是各自添加的,找个专家说下,找媒体发点新闻,就算有这么一号了,比如中国三大碑林。似乎这个称号,仅在昭陵碑林的介绍里看到过,与西安碑林、孔府碑林并称。当然,是不是都不影响它的价值。

  唐代盛行立碑之风,而陪葬在昭陵的基本都是三品以上大臣或皇室,再加上唐代书法家辈出,所以这里的石碑艺术造诣极高。欧阳询、褚遂良的书法,在这都能看到,确实是我国唐代书法名碑最多的碑林。
  如今有42通石碑,其中的22通被列入“全国第一批书法艺术名碑”名单。除了李勣的碑还在原处立着,其他的能找到的陪葬墓墓碑都已转移至此处。

  对书法不大懂,所以来这更多得是感受历史。因为这些石碑几乎囊括了唐开国和贞观之治的名将良臣,况且能够陪葬李世民的,规格自然不低。耳熟能详的人物,包括门神秦琼和尉迟恭,包括最近因为动画片《哪吒》而火的李靖,包括课本上提及过好多次的魏征,还有明相房玄龄等,很多小时候听单田芳《隋唐演义》时出现的人物,在这里都能找到。

  碑林门口,石狮便是李勣墓的石像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因为唐皇陵的绝大多数墓都被盗过,所以金银玉器之类的基本不见,甚至唐三彩都不多,如今在昭陵博物馆内的展览主要是三类,陶俑、石碑、壁画。
  昭陵修建得太张扬,很容易被人盯上,国力昌盛时有驻军,那无所谓,但当中央政权衰弱后就惨了,尤其面对乱世的割据军阀。虽然皇陵的防盗措施不错,但只能防个人和团伙,当面对十万级别的军队和炸药时,依旧比较脆弱。它最大的几次被盗,一是黄巾起义时,被黄巾军大规模挖掘,二是唐亡之后,五代时期的军阀温韬挖光了唐十八陵中的十七座,仅乾陵因为突然间的雷雨交加而躲过一劫。据称,温韬带着部队进入昭陵地宫,珍宝搬了数日不停,一扫而空。其中,还有王羲之的作品,只是因为名声太大,辨识度太高,始终未现于世。
  在中国,挖祖坟是个很容易被站在道德层面千夫指的行为,一般有心建立稳定政权的不会这样做,比如唐宋元明清这些王朝,不会动前朝的皇陵,相反还要去保护。温韬没过多久,便被后唐的李姓政权下狱赐死。

  在昭陵博物馆的第一个展览,便是陪葬墓的陶俑展。
  若是论精美程度,所见说不上惊艳,但因为是纪实,它们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唐朝的生活面貌,研究价值要高于美学价值。甚至,一些造型还给了众多古装剧装扮灵感,标注一下妆容或纹样参考昭陵壁画或人物俑,逼格瞬间提高几个等级。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这次来咸阳的三个皇陵中,最后一站是昭陵,唐太宗李世民和长孙皇后的合葬墓。

  李世民只有一位皇后,其大名不见史载,小名观音婢,人称长孙皇后。当然,这不是说李世民专情,否则也不会仅因“容止美”三字,便把14岁的武则天带回宫里,深刻影响了唐王朝的未来。三宫六院的皇帝谈不上什么专一,一生一个皇后更多还是政治考量,毕竟皇后哥哥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的长孙无忌。
  长孙皇后13岁嫁给李世民时,唐朝还属于创业阶段,皇帝还姓杨。后来唐朝建立,李世民登基仅13天后便册封其为皇后,10年后病逝,年仅36岁,谥号文德皇后。她给李世民生了三子四女,大儿子和二儿子都对皇位有意思,试图效仿宣武门之变,相继被废,三儿子李治后来当了皇帝,便是武则天再嫁的唐高宗。

  她死时立遗嘱:“但请因山而葬,不须起坟,无用棺椁,所须器服,皆以木瓦,俭薄送终,则是不忘妾也”。但李世民只听进去了前一半,将她遗体安放在风水极佳之地九嵕山,并诏令子孙“永以为法”,开创了唐代帝王陵寝制度“因山为陵”的先例。
  之前的汉朝都是掘地为穴,封土为山,长孙皇后觉得太劳民伤财,便提议因山而葬,不必再起封土,一切可从简。但正值王朝鼎盛时期的太宗,显然不差钱、不缺人。整个昭陵的建设从长孙皇后去世开始,至李世民驾崩为止,耗时13年。利用现代技术已确认的陪葬墓有193座,成为中国帝王陵中规模最大、陪葬墓最多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在咸阳,如今辟为景点的陵墓主要是三个,按照营建顺序的话是一汉两唐:茂陵、昭陵、乾陵。
  从乾陵出来,转天先去了茂陵,这片地区叫五陵原。唐伯虎《桃花庵歌》的最后四句,被人记住的往往是前两句: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后面还有两句: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做田。说葬在五陵原的那些英雄豪杰,墓前早已无花无酒,都被锄成了田。

  五陵原,旧称“五陵邑”。原是汉初,造反出身的刘邦为了削弱地方势力,避免“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下令郡县豪强、贵族及其家眷迁来给自己护陵,渐渐形成的一种特殊的行政中心,称“陵邑”。其中,刘邦的长陵邑迁徙了原被秦国灭掉的六国贵族后裔,之后汉惠帝刘盈的安陵邑、汉景帝刘启的阳陵邑、汉武帝刘彻的茂陵邑、汉昭帝刘弗陵的平陵邑继续,基本把关东地区的豪族、文人、富绅都迁了过来,它们合称“五陵邑”。这5个帝陵连着,中间只漏了汉文帝刘恒的霸陵,其实西汉帝王陵共11座,有9座在这,2个不合群的还有汉宣帝的杜陵。

  五陵邑当时极其富有,茂陵邑甚至能称“富甲天下”,也促进了陵园的保卫和开发,这些富家子弟在皇帝眼皮子底下最多就是吃喝嫖赌。李白在《少年行二首》中描述五陵邑当年的盛景: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可若中央政权变弱,他们便是个威胁,转身就是新创业公司的股东了。所以东汉时,汉光武帝刘秀废除了陵邑制度,人口开始迁回原籍,五陵邑也逐渐被荒废。
  若站在地理视角去看它们,发现这些皇陵依次座落在渭河北边,平地凿穴、封土为陵,日夜俯瞰着河对岸的长安城。这很容易成为诗人的颂志之物,改朝换代的悲怆荒凉感油然而生。岑参诗曰: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高适诗曰:千里何苍苍,五陵郁相望。最有名的是李白的《忆秦娥》: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唐帝国自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开始修建帝陵,当时正值贞观之治,大唐一片盛世景象。历经近300年,先后在关中平原渭河以北的各山峰上建起了18座恢弘陵墓,东西绵延150公里,号称“关中十八唐帝陵”,占据着风水宝地,居高临下,俯瞰着大唐子民。

  唐并没有实现一朝万代,朝代更迭后,帝陵很容易被盯上。
  中国历代的官方,原则上个不干盗陵毁陵之事。汉高祖刘邦建汉时,曾下诏曰:“秦皇帝、楚隐王、魏安王、齐愍王、赵悼襄王皆绝亡后,其与秦始皇帝守冢二十家,楚、魏、齐各十家,赵及魏公子亡忌各五家,令视其冢,复亡与它事”。此后很多朝代不仅不毁前朝皇陵,甚至还会派兵守护,哪怕双方刚经历过生死之战。一是为了凸显统治者的宽容大度,俘获旧朝民心,二是也做个榜样,希望后世朝代也别打扰自己安息。

  但若出乱世,则有意外。唐朝十八帝陵中,仅乾陵未被盗,是如今保存最完好的。
  唐末黄巢之乱,40万大军来到乾陵这座山上,但除了留了条深达40米的沟外,一无所获。
  五代时,温韬大掠关中,然后组织军队挖遍了唐十八陵,获宝无数。可在乾陵却风雨交加,未盗成。
  民国初年,军阀混战,孙连仲以保护乾陵为幌子率军进入,投了一个师的兵力炮轰,同样没找到墓道。而此时的清皇陵就没那么幸运了,孙殿英可是满载而归。

  乾陵历经沧桑,千余年来保存完好,但到了近代差点前功尽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