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书院,最初是唐玄宗于开元六年(公元718年)设立的丽正书院,在洛阳。而后至宋朝,形成了四大书院: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白鹿洞书院,为鼎盛时期。
明初,书院开始衰败,直到王阳明,再度兴盛,后因抨击时政,受当政者损毁,尤其东林党事件后,魏忠贤尽毁天下书院,直至没落。清初,对汉文化缺少足够自信与包容,先是抑制,雍正后开始鼓励,直至大繁荣。
清末,甲午战争给了政府当头一棒。康有为提倡戊戌书院改制,却从教育改革被上升到了政治斗争,“名异实同,本不定须更改”,以失败告终,中国之事莫不如此。而后张之洞上书,在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强行改书院为学堂。从“名异实同”到“名异实异”,偏要动其根本,人们对亡国之虞的救时首务,已难再辩其所疑。可执行中,改书院变成了废书院,再加之社会动荡,经年战乱,使得千余所书院飘零凄凉。
如今我们再看这段历史,改名更多得还是政治选择,而非社会发展必然。其时,书院也在自我创新和变革,引入新学、西学,限制政府干涉,将科举之业变为经世致用之学。在书院数量年增速远高于清代其他时期的年代,强行改制,让这个处于繁盛增长期的事物戛然而止,必不是正确选择。且王朝末期,人心涣散,诸事后续乏力,无人力推。
我们再来看看慈禧当时所言:书院之设,原以讲求实学,并非专尚训诂词章,凡天文、舆地、兵法、算学等经世之务,皆儒生份内之事,学堂所学亦不外乎此,是书院之与学堂,名异实同,本不必定须更改。现在时势艰难,尤应切实讲求,不得谓一切有用之学非书院所当有事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澳门是第二次来,明显不像第一次四处感兴趣了。
从香港坐船过来,一路昏昏欲睡,下船溜达几步,本打算走到酒店,结果发现有点远,遂拦辆出租。上车后,司机说有个儿童,所以超了载,收费时伸手多要了20元,然后一溜烟跑了。
酒店出来,旁有饭店,菜一般、价虚高、卫生较差,印象不好。结账时让老板打个明细,发现多收了几十元。接连两件事,对澳门的印象也便一般了,虽一叶障目,但不知不觉给它盖上了贪小便宜的标签。
澳门的城市建设早已成型,很难再有变化,曾繁荣一片,若今再和旁边的珠海相比,则拉开了不少距离,这让很多大陆来的人反而嘲笑起他们的穷酸,或带着略有自卑感的语气:不也就这样么。这种双方略有敌对的偏见,在澳门有些,在香港更为明显。若比作曾经走丢的孩子,本地人的心态可以理解,而大陆人便不应该。
今天的第一站选在妈祖庙,看了半天公交车的收费方式,勉强明白后上车。
它比较有代表,是澳门最古老的庙宇,初建于明弘治元年(公元1488年)。当地有民谚,先有妈阁庙,后有澳门城。这个山门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
寸土寸金的澳门城,一个古老的山门掩映在黄绿相间的树丛之下,伴着梵香袅袅,很是不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