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目前现存的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古建筑群,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有五坛,天地日月先农坛,虽然有损毁,但遗迹尚在,也算是一种文化痕迹的保留吧。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祭太阳,秋分祭月亮,开春祭先农。周而复始,皇帝作为黎民百姓的代表,也算忙碌着。

  常常也想,每当有同事、朋友来北京,要带着去哪,除了那些世遗和5A,也许该去转下老胡同、老王府,还有这些祭坛、古庙。但单纯的景点看看就完,了无生趣,若没有详具的历史铺陈和故事渲染,必定是走马观花、枯燥乏味的。
  妻的上司是个美籍华人,要离司回美国了,问我送什么礼物好。便随口冒了句,一套介绍老北京的书。离国不忘乡,是啊,家里也该准备一些了。

  除了建筑,天坛里的故事有哪些,我还真讲不出来。不过若是光线好,青蓝的琉璃屋顶,真是漂亮。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北海公园,始建于辽的皇家园林,已有近千年历史。
  时常会路过这边,偶尔抬头看见大白塔,会觉得生活在这个城市,有了种依靠。即使无关乎佛教的意义,也使人有了种坚定和踏实。如同喜欢逛寺庙,感觉在城市千篇一律的钢筋混凝土建筑中存在着一座香火缭绕的古建筑,会有种厚重、凝重及底蕴,少了些功利与暴戾,让人变得静心。

  从恭王府出来,其实来这只有一个目的,便是划船。天气还不错,也有些微风,玩得正是起劲。说起来,这似乎还是我第一次划这种船。

  至于景色,有首耳熟能详的歌: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海面倒映着美丽的白塔/四周环绕着绿树红墙/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水中鱼儿望着我们/悄悄听我们愉快歌唱/小船儿轻轻飘荡在水中/迎面吹来了凉爽的风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有同事来北京,碰巧赶上了周末,于是商量着随处转转。
  除了她们都已去过的故宫,在37度的天气里,似乎也只有恭王府相对合适些,况且作为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大的王府建筑群,即使放眼全国,也有着足够的代表性。
  北京的5A级景区不多,除了故宫、天坛、长城、颐和园,便只剩下了恭王府。

  清朝“世袭罔替”的亲王和郡王,被称作“铁帽子王”,共12位。前段时间去僧王府,看到僧格林沁同为世袭罔替的亲王,故一度误以为他也在这12位之中。可这次在恭王府内看名单,铁帽王基本都是皇族,当时还在琢磨,是自己记错了,还是这里写错了。
  不小心漏了怯,回来赶紧查资料,才发觉僧格林沁为外藩蒙古亲王,铁帽王不含他们。

  “一座恭王府,半部清代史”,可惜我对清朝历史并不了解,更无法绘声绘色地讲述关于和珅、奕?的花边野史,仅能略看懂建筑装修和部分建筑规制,但同事对此并无兴趣,所以实在充当不了导游一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亲戚过来,带着家里孩子,第一次到北京,于是带去故宫转转。

  故宫已经来过了多次,所以偶尔可以充当半个导游,可惜他们对于古建筑并不大兴趣。后宫和秘史,哪怕淑芳斋、慈宁宫,都是他们感兴趣的目标,还有甄嬛住过的碎玉轩,在哪里,我得问导游。

  拍照不多,这里大多已经拍过多次,况且那天天气也不好,出片效果一般。所以只拍了几张人像和近期比较关注的格扇和梁枋,刚好作为宫廷部分的资料留下来,与其他地方作对比。

  太和殿,下部的红色基调,六抹头的格扇,三块绦环板,各有一条行龙,格心为三交六椀菱花纹,交心为梅花钉,裙板是双龙戏珠的浮雕,四角是大面积的贴金卷草纹。据称这一个大殿,里里外外,合计12600条龙。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南锣鼓巷,一条名气基本等同于故宫,时常出现在各大杂志和节目的胡同,挤着三百六十五天热闹的人群。避开熙攘,走几步便向东拐去,是炒豆胡同。这里有一座清净,不大为人知的王府,也是目前北京少见的一座蒙古族王府。

  僧格林沁,晚晴名将,因有功,加封亲王,故此府得名“僧王府”。
  其食双亲王俸,世袭亲王,谥号“忠王”,配享太庙,朝廷还为其专门建立了祠堂“显忠祠”,至今仍在地安门东大街。纵观清朝几百年,有如此待遇的能有几人?

  和当年战死沙场的僧格林沁对比,是子孙们的落败。僧王府终被后人拆建、变卖,西部成为中学,中部卖给私人,东部除留部分自住外,其余卖给了西北军。如今,里面七零八落,住着操着各地口音的租户。
  推开红漆大门,一段尘封的历史,伴着破碎的花盆、杂乱的电线,还有吱吱作响的门窗。繁华不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