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目前现存的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古建筑群,5A级景区,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有五坛,天地日月先农坛,虽然有损毁,但遗迹尚在,也算是一种文化痕迹的保留吧。冬至祭天,夏至祭地,春分祭太阳,秋分祭月亮,开春祭先农。周而复始,皇帝作为黎民百姓的代表,也算忙碌着。
常常也想,每当有同事、朋友来北京,要带着去哪,除了那些世遗和5A,也许该去转下老胡同、老王府,还有这些祭坛、古庙。但单纯的景点看看就完,了无生趣,若没有详具的历史铺陈和故事渲染,必定是走马观花、枯燥乏味的。
妻的上司是个美籍华人,要离司回美国了,问我送什么礼物好。便随口冒了句,一套介绍老北京的书。离国不忘乡,是啊,家里也该准备一些了。
除了建筑,天坛里的故事有哪些,我还真讲不出来。不过若是光线好,青蓝的琉璃屋顶,真是漂亮。
温暖的午后,阳光虽说不上明媚,但晒着古老城墙下的柔软草地,露着很舒服的色彩。不知道为什么,单看着这片绿色,竟然想起了《暮光之城》里面的那片草地。翻着相机里的照片,天坛里那么多的古树,沧桑而折转,配着斑驳的阳光,铺在枯黄落叶和嫩绿青草间,那么美丽的景色却被忽略了,怪不得有同事说我照相好少。
那是段忙碌的时间,数不尽做不完的工作,不知何置的安排,在培训的间隙陪着同事转转北京,也算假公济私,忙里偷闲了。时间很赶,只去了天坛便要匆忙赶往会场。记起那天下午,天坛的走廊里坐满了老人,有的甩着扑克,有的唠着嗑,还有一些依依呀呀吊着嗓子,满口的京腔。
祈年殿,似乎在大多数的北京地图封面上,都是这个家伙的照片。圆形攒尖的三重檐屋顶,汉白玉的栏杆,朱红色的格扇窗,青蓝色的琉璃屋瓦,金色的鎏金宝顶,搭配着远方淡蓝色的天空,高端大气上档次,低调奢华有内涵。
若是赶上一个好天气,或者有朝霞、晚霞的时候,天空有云,会出些好片。
其他的内容,主要参考这一篇天坛游记吧。
内部情况,金丝楠木,和玺彩画,上篇游记都有了,不再赘述。可惜那个迷人的藻井,依旧无法看到,更何谈置于其中了。
那个始终没有见到的藻井,终得一见,据称是中国古建筑藻井的集大成者。其规模要小于祈年殿,因为屋顶相对小些,所以结构也简洁明了,以青绿色为主,描以金边,如天空般纯净,浑然天成。可惜和祈年殿一样不对外开放,不能进屋身临其下,感受那种震撼。
圜丘坛,是冬至举行祭天大典之处,在这里挤上圆心石并不是很容易的事。
艾叶青,大理石的一种,与汉白玉相比,颜色发灰、发青,如照片所示。圜丘由艾叶青铺成,栏、柱则为汉白玉。仔细若看的话,很多路边、地面,大多为艾叶青石,抛光后颜色还会有些油亮。原来这样,恍然大悟,这是我这次很大的一个收获。
中轴线远望,在祈坛和圜丘坛之间,看起来明显些,是皇穹宇和祈年殿之间,有一条“高架桥”,名曰“丹陛桥”。宽30米,长360米。桥中间是神道,东侧是御道,西侧是王道。据称北高南低,这样往北行走,会有步步登天的感觉。
同事心情不错,在神道上一扭一扭的,像是在跳踢踏舞。不过,那动作看起来和神道的名字更搭配一些,可以名之“跳大神”。
来过两次,都没有找到七星石,这次终于看到了。
七星石是明嘉靖年间放到这里的,当时一位道士说这里空旷,不利于皇位和皇寿,于是放了七石镇守,每个上面都刻有山形条纹,古朴而不失呆板。后至清朝,满族入主中原,乾隆帝又下令在东北角加了一块小点的石头,表示自己也是华夏的一员。所以虽说七星石,其实是八块。
清朝的那块那么小,放在这又何必呢?也许是谦卑的心态收拢人心,亦或是不自信的体现标榜渊源…
有人带了鸭脚,一直到逛完才开始坐在长登上不顾形象地吃,因为中午吃的肯德基,没填饱肚子,期间就有人闹,早已饿得不行。
然后坐地铁赶往开会地点,因为还有些事,也便分开了。
国人心中的大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