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4:圣母感恩教堂-斯福尔扎城堡-圣毛里齐奥教堂-米兰大教堂-20世纪博物馆-都灵

  米兰大教堂(Duomo di Milano),是世界上最大的哥特式建筑,也是世界上第二大的教堂,仅次于梵蒂冈圣伯多禄大教堂。至此,世界五大教堂,仅剩西班牙塞维利亚大教堂,其他的我都已去过,包括此前到过的佛罗伦萨大教堂和伦敦圣保罗大教堂。

  米兰大教堂始建于1387年,1500年完成拱顶,1965年才正式完工,历经了五个世纪。最开始时,人们认为其设计并不合理,而且要运那么多大理石到市中心,这需要开凿运河。因为建造过程缓慢,甚至一度停滞,米兰方言中才有了“fabrica del Dom”,意思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情。

  教堂长158米,最宽处93米,塔尖最高处达108.5米。总面积11700平方米,可容纳35000人。结果非常惊艳。拿破仑曾于1805年在米兰大教堂举行加冕仪式。

xgs_9815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Day14:圣母感恩教堂-斯福尔扎城堡-圣毛里齐奥教堂-米兰大教堂-20世纪博物馆-都灵

  今天先去圣母感恩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delle Grazie),一个名气似乎不太大的地方。但那却有震惊世界的《最后的晚餐》,在教堂女修道院食堂的墙壁上,几乎是达芬奇艺术成就的巅峰作品。
  只是,没有查好攻略,没有提前预约,结果并没有见到这幅画,非常遗憾。想着反正去都灵后还会转乘一下米兰,调整一下,到时候多留些时间,结果明后几天也都预约不到,至少要提前一个月,遂彻底放弃。

  这是一副从创作之后到现在,一直在不断剥离脱落的作品,后世画家们缝缝补补了很多次,导致已分不清哪些是达芬奇的真迹。当然,构图和线条都是原有的。它现在被好几层门封闭着,参观只能限15分钟。

  说到了达芬奇(Leonardo di ser Piero da Vinci),他被誉为“文艺复兴时期最完美的代表,人类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全才。他的伟大和创作,可以自行百度,那些发明若和《蒙娜丽莎》相比,都未必逊色。
  他出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父亲是公职人员,比较富有,而达芬奇是一个私生子,他母亲的身份一直存疑,有猜测是一位中亚女奴,是蒙娜丽莎的原型。
  1482年,达芬奇应聘到米兰,并开始在宫廷中进行创作,所以这里留下了很多他的作品。这便是《最后晚餐》的存放地点,可惜无缘一见。

xgs_9738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看见

  很喜欢的一本书,改变了对柴静的印象,甚至对央视的印象。

  有几个片段摘录如下:

  席间。“你现在做的这些题目太边缘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碰到这些问题”。“那是因为我们已经不是大多数人,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免于受辱了”。一群人里有教授,有记者,有公务员,都沉默不语。
  王小波说过,你在家里、在单位、在认识的人面前,你被当成一个人看,你被尊重,但在一个没人认识你的地方,你可能会被当成东西对待。我想在任何地方都被当成人,不是东西,这就是尊严。

  采访完我们留了些钱给村里人照顾他(孩子),走了几步,我回身把孩子叫到门后,给了他一百块钱。
  “你知道阿姨为什么给你钱?”我轻声问。
  “知道。”他低着头,“因为我可怜。”
  “不是,这是你劳动所得,今天帮我们拿了很多带子,很辛苦,这是你自己挣的。要谢谢你。”
  他抬起头,羞涩地笑了一下。
  给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远远比单纯的施舍更为重要,一句话,一个举动,足以改变人生的走向。

xgs_9964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Day13 威尼斯-米兰

  自由行的好处,是可以自由规划时间,甚至可以临时调整。

  位于阿尔卑斯山南麓的维罗纳,是一个悠久历史的城市,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它在威尼斯和米兰之间,本是我们的目的地之一。那里不仅盛产大理石,还是罗密欧和朱丽叶的故乡,每年慕名来此瞻仰他们当年幽会的阳台的游客络绎不绝,成了这个城市的象征。

  但昨天的威尼斯阴天,看起来并不明亮,和想象中有着不小差距,也有着那么一些遗憾,我们特意安排了两个晚上都住在这里,便是预防这种情况。
  果然,今天一早起来,大晴天!多彩的房屋、碧蓝的大海、热闹的街道和布满鲜花的阳台,这才是威尼斯,有了色彩且对比强烈的威尼斯才符合我之前心中的模样。

  临时决定,上午浪费半天,继续在威尼斯闲逛,放弃维罗纳。不仅要好好欣赏一下景色,也要在旅游的后半段,让脚步慢下来,让耳闻目见沉淀下来,免得走马观花,过目而忘。

xgs_9526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来威尼斯,就会看到这里琳琅满目的橱窗,里面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假面。

  假面文化在威尼斯,曾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中,早在18世纪之前,法律允许威尼斯人在一年中的大多数时间带着面具工作和生活,那段时期,在马路上,常常可以看到戴面具和披斗篷的人们。有人私会情人、有人寻找艳遇、有人躲避仇家、有人只是不愿示人。

  面具掩盖了人们真实的身份,贵族戴着面具可以毫无顾忌地说话、狂欢,出入一些有意思的市井场所,不再端着高雅与体面;穷人则可以用一身衣服和面具使得看起来有权、有势,得到虚荣的尊重。戴着面具,可以去幽会谈心,不必担心外貌与身份;可以去放纵情欲,掩盖住了道德束缚。老人变年轻、女人变妖娆,面具激发了每个人内心最深处曾被掩饰或压抑的欲望,如烟花散放。
  只是,有喜有悲、有虚有实,没人知道面具背后的人是在哭泣、还是在微笑,是在做自己、还是做他人,是想要一时、还是想要一世。但,终归在摘下面具的时候回归自己。

  拿破仑挥兵南下,禁止了已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威尼斯面具。之后,它只是一种文化和传统再现。

xgs_933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