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斐尔,意大利著名画家,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与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齐名。但与他们相比较,没有那么博学多才、作品也不雄旷壮丽撼人心灵,似乎缺少能被人们立刻反应出来的作品。
但他却是文艺复兴时期最红的画家,他的风格典雅、乐观、温和、斑斓,代表着那个时期人们最为崇尚的审美追求,并最终成就了后世至今难以企及的典范,在美术史上被公认为“画圣”。
他只活了三十七年,便有了如此大的成就,这又是何其不易?他去世于三十七岁生日当天,去世的消息震惊了整个罗马城,不论贵族,还是百姓,都扼腕叹息、悲痛不已。罗马人为他举行了几乎最为隆重的葬礼,并将他葬在了万神殿。这独一无二的待遇,不仅空前,也是绝后了。
“拉斐尔”在意大利语中是天使的意思,如同他温和、文雅的性格。他不像前辈米开朗基罗,肉体与精神、动作与情感,时刻爆发着冲突,他似乎更加注意画中人物的各得其所、相安互长,如同这幅《雅典学派》的呈现。
画内,汇聚着代表人类智慧的结晶。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们,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中心聚集一堂,自由热烈地百花争鸣。
据称,作为整幅作品的核心,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两个人物是拉斐尔分别以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为原型进行创作的。前者以手指指天,代表着神灵的启示,主观精神的作用,为唯心主义;后者平手伸前,手掌向下,代表着现实世界是基础,属唯物主义。简单,却寓意深刻,这是绘画的极致与魅力。
文艺复兴时期,很多画家都会在绘画中增加自己的画像,相当于签名了。这里也能找到拉斐尔,便是下图的右二,那个怯怯的脸蛋。在很多网站介绍他时,都用了这个头像。
几乎所有名作都注重细节,越是观察细节越是令人惊叹,有些大师的作品连皮下的血管都会描绘出来,所以拍特写时,是很出片的。但我最近,在看这幅作品的赏析文章时,发现还需要放一个更广阔的全景图,才能体现它的特点。
依据专业人士说明,作品利用后面的教堂作衬托,让画面中的人物似乎刚刚、正在从那些高大的长廊里走出,把建筑物衬托得高大而深远,使得整个画面的感觉恢弘起来。同时,建筑物的直线与人物的曲线和谐相融,刚柔并济,前面的台阶,又使得层次更加鲜明,让整体的立体感变得强烈。人物不是平铺在墙面上,而是活动了起来,给人一种参与其中,身临其境的感觉。
如今想想,似乎当时的老外说了不少类似的话,只是这方面的英语实在差得太多。
梵蒂冈博物馆内一共有四个拉斐尔画室,曾作为教皇尤利乌斯二世的私人住所。上面的《雅典学派》源自最有名的一个画室,署名室(Stanza della Segnatura,1508-1511)。
这个屋子另有一幅比较有名的画是《圣礼争论》,是拉斐尔在这个建筑里的第一幅作品。整个作品有比较明显的天上、地下两个层次,呈现两个弧形,把整个空间拉开,并给人延伸感。上端中间的三个人是耶稣、圣母玛利亚和圣洗者约翰。
画面描述了神学和教义的形成过程,是不断经过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贤者、能人共同思考、辩论而成的思想集大成者,甚至包括上帝、耶稣也都参与过其中。这便是拉斐尔与众不同的心态和乐观情绪,那自由的言论,如同我们理想国里的百花争鸣,如同画面的颜色,让人久久不忘。
这个屋子被称作君士坦丁室(Sala di Costantino,1517-1524年),由拉斐尔设计,但仅仅完成了草稿便去世,后面由他的学生绘制完成。
有着富丽堂皇的屋顶。
再下个画室是埃利奥多罗室(Stanzad’ Eliodoro,1512-1514年),由拉斐尔亲自完成。那么多照片,要分清各是哪个屋子的话,最好的方式是看一眼屋顶,因为每幅画里都包含着一部分屋顶。
因为这里曾是教皇的会客厅,故在这里展示了《教皇和阿提拉会见》,暗示着教皇的神权。内容是描述教皇在会见阿拉提的时候,天空出现了圣彼得与圣保罗,手持利剑,吓退了敌兵蛮人。用意自明。
阿提拉(Attila)是匈人的首领,有人将匈人与匈奴人进行等号,说是被中国汉朝赶走的北匈奴西迁,结果到了欧洲进行祸害,甚至导致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匈人的出现是在匈奴人西迁后约300年,时间大体符合,能够对得上。但也有人对这两个民族是否为同一民族持否定态度,目前的研究还没找到比较有力的论证。
在西欧,阿提拉被视为掠夺和残暴的象征,史学家称之为“上帝之鞭”,让欧洲为之一乱。他还曾率领军队攻向了意大利,形势一片大好时,但却在意大利北部的波河停止了进攻。他接见了以教皇利奥一世为代表的议和团,提出了议和条件,在获得满足后撤走了。
这个故事被拉斐尔美化,形成了这幅《教皇和阿提拉会见》的内容。
这幅是根据《旧约》里的故事,描述了叙利亚国王派埃里奥多拉去耶路撒冷的圣殿里偷盗,结果在出门的时候被化妆成卫兵的天使阻截,惊慌逃窜时珠宝撒了一地。动态的感觉很强。
最后一个画室,是博尔戈大火厅(Stanza dell’ Incendio,1517-1524年),由拉斐尔的学生完成。最引人注意的是整个画室的色彩艳丽。
画室的名字源于这幅画《博尔戈大火》,描述了公元847年在圣彼得教堂前的火灾。作品由拉斐尔绘制草图,其弟子在拉斐尔去世后完成。
有人背着伤者逃跑,有人护着孩子,有人翻墙而走,有人带着陶器救火,还有人跪在地上祈求,在最远处,建筑的二楼上是当时的教皇,下面则跪着好多的人祈求他进行施救。这场大火最终被熄灭,人们普遍认为是源于教皇的降福,神灵的保护,这自然成了教廷的得意之处,来进行渲染、宣传。
用了差不多四个多小时逛了一遍梵蒂冈博物馆,时间还是比较偏紧,不像当年去大英博物馆,里面熬上三天时间。有些地方真的是需要时间去感受、去欣赏的,那样才能发现很多作品之所以成为经典的理由和撼动你内心的某个点。经常可以看到在某个厅内,四周是名画,中间放上几张座椅,有些人便坐在那里,长时间地看着、欣赏着、尝试着理解、融入。
比较合适的浏览时间,应该在一到两天。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