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相机里最后留下的照片,我把梵蒂冈博物馆分成了四个部分:埃及、雕刻、绘画和拉斐尔,分别以它们为关键词和主线,整理了这几篇文章。绘画里,最精华的非西斯廷教堂莫属。
其始建于1445年,长40.25米,宽13.41米,高18米,并不大,属于教皇的私人教堂。由教皇西斯都四世创建,名字亦源自其名。该建筑本身并没什么特别,但里面却有着被称作“文艺复兴三杰”之一的米开朗基罗的两幅巅峰之作《创世纪》和《最后的审判》。
我更喜欢《创世纪》,其取材于《圣经》的开头部分,讲述了从开天辟地到诺亚方舟期间的故事,分为《神分光暗》,《创造日月众星》,《神分水陆》,《创造亚当》,《创造夏娃》,《原罪与逐出伊甸园》,《诺亚献祭》,《洪水》,《诺亚醉酒》等九个部分,磅礴大气、蔚为壮观,光人物便有343个。
最打动人的,无疑是《创造亚当》。米开朗基罗没有直接描述上帝如何塑造亚当肉体,而是定格他从天飞来将手指伸向亚当,正要将灵魂和思想传递给他的那一瞬间。这前无古人的思考才是创作,才成就了经典。这是在电影、广告、文案里经常看到的动作,比如《et》、《超体》、还有都教授,只不过如今才理解了本意。
亚当斜靠在山坡上,身体散发着青春与渴望,左臂自然地搭在左膝上,伸向上帝,而手指放松垂下,透着些慵懒。上帝也不再是威严神态,有着慈祥与和善,似乎还有着种坚定。
从1508年5月到1512年10月,用五年时间画一幅在屋顶上的画,是一种什么感觉?如果我们能坚持一个上午抬着头擦玻璃或者装灯泡,就会知道那种感受了。
“我的胡子向着天,我的头颅弯向着肩,胸部像头枭。画笔上滴下的颜色在我的脸上形成富丽的图案。腰缩向腹部底位,臀部变成称星,压平我全身底重量。我再也看不清楚了,走路也陡然摸索几步。我的皮肉,在前身拉长了,在后背缩短了,仿佛是一张弓”。这是米开朗基罗的自述,抱歉,不是我翻译的,我读不大通。但能感受到,即使天才如他,也还需要如此努力,这是多么励志啊。
米开朗基罗代表着文艺复兴时期雕刻艺术的巅峰,并非很“擅长”绘画。他对教皇关于创作壁画的委托也并非情愿,说自己“可不是一个画匠”。可即使如此,他还是接受了,成就了今日经典。据称当时教皇是预先付款,而且很不菲,让人无法拒绝。
《最后的审判》(The Last Judgement)是个常见题材,几乎大多数教堂里的壁画都有涉及,只不过表述方式不大相同。内容是描述耶稣复活后进入天国,在世界即将结束,决定人类命运的那一天,即审判日(Judgment Day),将所有生的人、死的人、大大小小的幽灵都召集在一起进行审判,故又称“末日审判”。这个时候,恶者会被打入地狱,善者则进入天堂。
在画完《创世纪》二十多年后,年逾六十的米开朗基罗又来到西斯廷教堂进行创作。从1535年末至1541年10月,用了6年。这常常被人诟病是教皇对老艺术家的榨取。
在这幅作品中,耶稣在中央偏上的位置,高大,年轻,举着有力的右臂,正在审判。右臂之下是圣母玛利亚,用手紧抓着头巾,似乎她并非很喜欢这样的画面和残酷。
左下角那个背着小梯子的被认为是亚当,后面自然是夏娃了。右下角是使徒巴尔多禄茂,手中拿着一张殉道时所被割下的人皮,这张皮画的正是米开朗基罗自己。此外,他还爱憎分明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在右下角画了一个驴耳朵、大蛇缠身的朱诺斯,他曾在教皇面前攻击米开朗基罗的这幅壁画,那没有拍到。
米开朗基罗很大胆地将有些人物都描绘成了躶体,有些露着明显的生殖器,人本该赤条条地来、赤条条地走。但这不管在哪个国家,或者哪个时代,似乎都会有些令人尴尬,况且它是在教堂之内,而这个教堂还是举行会议,选举新教皇的地方。故在米开朗基罗去世之后,教皇命令画家伏尔泰给这些人物添上了遮羞布,在图上大概能够看到。
西斯廷教堂目前是梵蒂冈博物馆的一部分,是参观的最后一站。但里面严格控制人数,据称是为了保护名画。除了比较公认的有名的,我个人最喜欢的一组画是这个。
尤其第一张,现场看得时候,它的立体感很强烈,让人震撼。
壁毯展示廊,里面有着些华丽的壁毯,大多是讲述耶稣生平的故事,已经有四五百年历史。在那个时代,并没有机器进行编织,所以几乎都是由人工按照草图一针一线缝制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