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将要来武汉之前,向同事打听武汉的景点,获得推荐的是归元寺。当来到武汉后,亦是如此。
习惯性地在游览完一个地方后查些相关资料,这样走过一个个景点,便不仅仅只是来过和看过,也不仅仅只是多了茶余饭后的谈资,多少也能丰富些见识,记在脑子里成了阅历。比如这次接触到的关于佛教中的丛林,足足让我查阅了几天。
闲话少说,在当地的《楚天都市报》上看到一则消息,“这些年,武汉人的农历新年,最隆重的仪式,是正月初五去归元寺“拜财神”,民间风靡的“抢头香”,在大年初四便开始,蜂拥而至的人群挤满了翠微路,去年的人数一度达到了70万。据说,从初四晚上起,整个武汉市的警备力量都会关注翠微路上的这座寺庙。附近的居民,打开家门,把家里的卫生间变成公共厕所,一个晚上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武汉的夏天是闷热的,能有一个露出蓝天的日子实属难得,也就无所谓温度和艳阳了,只要不闷便行,俺不怕晒。于是在一个半月前的七月中旬的中午出门了,目标是很多人推荐过的归元寺。
归元寺、宝通寺、溪莲寺、正觉寺合称武汉佛教四大丛林。前两个已经去过,后两个在地图上只找到一个,真是奇怪。难道已经没了?
这是在归元寺后方的双面观音,基座3米,铜像18.8米,由紫铜铸成。面东、西,象征着与日月同辉。可能是因为一个寺庙没有找到吧,带着些许祝福,把这个照片提前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 湖北, 足迹
上上个周末,工作不是很忙,略有清闲,且天气不错。与同事相约,到武汉北面的黄陂,木兰天池一游。
黄陂,这里曾出土了距今已有3500余年的商代遗址盘龙城,它也是长江流域迄今为止发现的年代最久远的古城,故黄陂又被称作“大武汉城市之根”。记得曾去湖北省博物馆游览,其内还有专门的盘龙城出土文物展厅。
黄陂,也是花木兰、黎元洪的故乡,这点从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的名字中已能看出。至于住处附近,曾经的俄租界内,有条黎黄陂路。古代,常常对某些大有声望的人,称呼“姓+家乡”,故黎元洪曾被称为黎黄陂。如此。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这是学生时代熟背的《木兰辞》,而花木兰便生在长在这座木兰山脚下。
木兰山属大别山南麓,最高峰的海拔582.1米,木兰天池于其上。天池,多美的名字,比湖、海更令人着迷、令人向往,更何况还有木兰之名。其现为4A级景区,内有瀑布、峡谷、怪石等,同时也是国家级森林公园。
早晨八点多便从武汉出发了,一路向北。但途中有些堵车,而且景区内的路算不得好走,指示牌很少,没来过的很容易不知何处,甚至迷路。途中所遇游人甚少,我想这也是制约这里发展的一个因素吧。到处都有施工,应该是正在建设中。
吃过午饭,到达景区门口。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 湖北, 足迹
正午的阳光直晒在外面的城楼上,反射进来的光线扫过大红灯笼,却无法抵及城门洞的内壁,于是明暗对比之间,一点点红衬出了一片古老与沧桑,尤为给我印象深刻。
身后是喧哗的人群,熙熙攘攘,在他们进入镜头之前抓拍下这张,感动的也只是自己。
转身,烦躁的阳光迎面而来,夹杂着沸沸腾腾的吵闹。强烈的对比,犹如古今之间,数代之隔,如这城墙,似耄耋之年的老者,无力改变世界却依旧满脸慈祥,坚守内心。
旁观,六百年。不语,至今。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陕西, 足迹, 摄影,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
雪山、湖泊、高原、阳光、神秘的藏传佛教,美丽的布达拉宫、迷人的纳木措和念青唐古拉山,还有那伟岸的珠峰。都是日夜吸引我们的景点。何况还有那让人魂牵梦绕的南迦巴瓦峰与雅鲁赞布江大峡谷,国家地理杂志也曾不惜用各种美丽的词汇来描绘着她们。
打算国庆回来便封山育林,开始造人计划,在这之前,也算是最后一次挑战,那便是中国十大徒步路线之首的墨脱。这个只有冰雪融化的夏秋两季才能与外界相通的地方,传说隐秘在雅鲁赞布江深处,是一片开满了莲花的圣地。然后去那得路上充满危险,高反、暴雨、塌方、蚂蝗…
初步行程及费用花销如下:
因不能上传excel,只能截图了,需要的可以留言索要。点击图片可放大。
这是第四稿,部分说明如下:
1、绿色部分为户外组队,时间基本固定。也可调整至3号开始。
2、黄色部分为包车行程,暂未确定车辆。费用暂估,为四人一车,两人分摊价格。其他费用均为双人。
3、因妻子身体问题,所以珠峰条线移至墨脱之前。
4、其他不确定因素:a、布拉宫的门票不好买;b、去时火车票。
5、装备还缺少一些,比如雪套、绑腿,还要更新登山鞋与冲锋衣、裤。户外败家啊…
目前还在征伴中,欢迎入伙,尤其珠峰条线,直接留言联系。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18-200mm, 西藏, 四川, 重庆, 世界文化遗产, 足迹, 摄影, 单反, NIKON D90
上一次来西安是02年,那是第一次以旅游为目的的远行。往事历历在目,这个闷热的季节,就不怀春了。
当初来西安城墙的时候,只是门票还10元,现在的门票已经40元了。当然,如果不上城墙,只在下面的环城公园,是免票的。
现存的西安城墙是明代洪武三年至十一年(公元1370-1378)在唐皇城的基础上建成的,与南京城墙同时期,已有600余年历史。其周长13.74公里,呈长方形,是现存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城墙。
当年隋文帝杨坚在立国第二年便在此处修建了大兴城。唐代,将大兴城改名长安城,并进行了扩建与重修。至明代,历时八年进行了重建,西、南基本与老城墙范围相同,而东、北进行了外延。
城墙初建时以黄土分成层夯打而成,在墙基和墙顶有一层厚80厘米和45厘米的三合土层。所谓三合土是用黄土、石灰与糯米汁混合而成,干燥后坚固无比。明隆庆年间在外层砌砖,清乾隆四十六年,再次对城墙外壁及顶面增砌,加厚包砖,呈今日外观。
因城墙是以防御为主要目的,故其厚度大于高度。今日城墙高12米,基宽16-18米,顶宽12-14米。里层为明代砌砖,长38厘米,宽18厘米,厚5厘米,外层为清代砌砖,长45厘米,宽23厘米,厚10厘米。城墙顶面则以铺设2-3层青砖为主。
关于西安城墙的周长,网上有两种说法,其中以11.9公里的较多,尤其百度百科。但在其自身词条内以出现多处冲突数字,故本文采用景区介绍上标注的13.74公里为准。至于边长,网上多有说明,但未查到来源,更有甚者,标明13.74公里的边长加起来却是11.9公里,如官方网站。求解释。
至于其后文变成东西长4256、南北长2708更是不知所云,较之前面的数字相比,东西城墙各增加了1666米。即使指外缘周长,那也不能变形状啊,由东西长成了南北长。截图如下,这还是准备申遗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摄影,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 陕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