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一直想到毛主席纪念堂,说了好多年,今年春节之后,终于来了。
  只是没有想到,对于一个走遍全国,好歹去过了那么多大景点的人来说,还是被这里排队的人深深震撼。毫无疑问,以前去过的全部景点,没有这么多人排队的,没有,绝对没有。半个天安门广场上都整整齐齐站满了人,像贪吃蛇的姿势。队伍还从广场到纪念碑,再绕到前门,再绕回纪念碑,大概就是这样。

  毛主席都太熟悉了,字润之,1893年12月26日生,1976年9月9日去世,同年10月,文革结束。同年11月,纪念堂在天安门广场举行奠基仪式,正式开建。
  1976年,很不寻常。那一年,中国走了三个伟人,1月份是周恩来,7月份是朱德,9月份是毛泽东,除了死于文革的刘少奇,中国百元钞票中的四位,在那一年走了三位。
  同一年,唐山大地震,共造成242,769人死亡,164,851人重伤,百万人口的唐山,在瞬间成了一片废墟。放眼整个二十世纪的世界范围,那次地震的伤亡也仅次于1920年甘肃海原的8.5级特大地震。

  纪念堂的样式很朴素。四周台基是来自大渡河畔的花岗岩,台基下砌了珠穆朗玛的岩石。

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如果在河南选一个最想去的地方,莫过于商丘了,主要因为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四大书院之首的应天书院。当然,还有一个原因,河南没有去过的地方,并不是很多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里,仅剩了它。
  商丘之名由来已久,据称是商族始祖契因辅佐大禹有功,被封于此,迁走后,这片地便被称之“商丘”。

  应天书院,前身为睢阳书院,是五代时期后晋人杨悫创建。
  今之商丘,古时为睢阳,又名宋州,赵匡胤曾在此任归德军节度使,故被认为是宋朝龙兴之地,起家之所。宋景德三年(公元1006年),宋真宗因赵匡胤谥号里有“应天”二字,改宋州为应天府,书院也随后更名。

  应天书院,还名南京书院、南都书院和南京国子监。其实它的名字变更间接反映了地名变更。
  当然,此南京和今之南京市不同,大中祥符七年(公元1014年),应天府被列为陪都,称“南京”。至此宋朝已有三京:东京汴梁、西京洛阳、南京商丘。之后也有了北京,即大名府,在今之河北。
  南京书院因此而得名。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其又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这大概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通过升级方式而成为国子监的书院了。当然,这多亏了这里的领头人,范仲淹。

3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一个案子,客户索赔四个多亿,所以来了青岛。
  五月和六月,连着来了三次,最后一次签了赔付协议,1.286亿元。这应该是青岛建国以来最大的保险赔案,也是我们公司成立15年来最大的赔案,也终了了一桩心事。

  虽然连着来了三次,但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也几乎可以忽略,因为只在酒店和公司呆着,出门就在车里,所能见到的,无外乎车窗外不断闪过的霓虹灯彩,亦或者清晨起床时,酒店窗外所见。
  青岛,所见虽不完整,但给我的印象却是不错。虽然它真正意义上的建城只有一百余年,在这个千年古城扎堆的国家,甚至山东省里,实在太过平淡,可它依旧是受欢迎和旅游首选的城市之一。

  仔细查阅资料,发现真正挖掘青岛潜力和魅力的,竟是德国人李希霍芬。学术上他是位巨人,首次系统阐述了地表的形成过程,之于中国,是“丝绸之路”概念的提出者。他对德国政府提议占领青岛,因为它不像当时的大城市上海,要和很多列强共享;也不像天津,已有了太多的城市基础;那个时候的青岛是一张白纸,可由德国人随意规划。1897年11月14日,德国占领青岛,无能的清政府未做任何抵抗。

  屈辱也罢,昏庸也罢,历史终究留存,正视和保留,才是自信和自强,让我们砥砺前行。那段屈辱历史所带来的富强梦,让我们深思了太多,而还有些方面,过去未曾重视的,是侵略者留下的一些闪光点,要我们审思。

1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浮丘山,因靠河,地形犹如水上行舟,故得名“浮丘”。其海拔103米,相对高度45米,和大伾山相望,中间是古城。看着没有多少绿色,也没多少亭台楼阁,属于很多人提不起兴趣的景点。

  下车,有城隍庙,比较新,逛了一下,满眼“财财财”,然后左侧寻一路,继续往上走。
  没有什么指示牌,只见不少拆迁和挂着算命牌子的小院,估计不会错,又几步,到了售票处。
  买票,售票员和检票员是同一人,只能支付宝或者微信,不是官方账号,是转账给售票员个人,且不提供纸质门票,这么明目张胆的公款私囊啊,看来是长久习惯后的使然。

  浮丘山上,有个始建于明代的碧霞宫,建筑比较精细,算得上明代建筑的佳作。自明嘉靖年间开始的以朝拜碧霞元君而形成的古庙会,至今已延续了几百年,和山东泰山庙会、山西白云山庙会、北京妙峰山庙会并称为“华北四大庙会”。它从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到二月二,会期长、规模大,且仍保持着明清特色,一直居于四大古庙会之首。

  从大伾山,到浮丘山,短短一条路,竖着很多石牌坊,这是庙会的中心地带。

IMG_845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中国的一百多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经去过了85%以上,但对于浚县的历史完全不知,所以早就想来。也是奇怪,很多历史,没有去过那个地方,也便没了兴趣。

  浚县属河南鹤壁,鹤壁的名字并不响亮,但曾用名“朝歌”可是大名鼎鼎,这里是《封神榜》的发生地,也是商代的最后一个首都。据考证,纣王、比干、妲己都是这里人。哦,朝歌音“zhaoge”,似乎经常被读错过。
  鹤壁以前也来过,但一直没有逛过,这次经濮阳回郑州赶飞机,正好路过,途中接到飞机晚点两个小时消息,那就下了高速转上一转,顺便了却一个心愿。

  浚县的名字,经常被叫错,本家的辈分里,我的子辈为“濬”字辈,又作“浚”,后传成“俊”,但在这个地名里,它却音“讯”。古时有另一名称“黎阳”,因农业发达,有“黎阳收,顾九州”之誉,也是关羽温酒斩华雄之地。

  浚县不可错过的古迹,可以说成两座山,大伾山和浮丘山。
  大伾山,海拔135米,高度70米,虽然很低,却是中国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名山之一。相传中,大禹治水曾到过此处。历代名人来此的也很多,借古怀今,诗文凭吊。

IMG_836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