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母文化,在两广影响深远,尤其西江流域,只是在全国的知名度不高,地域性明显。她又被称作西江之神,是西江流域重要的人文始祖。

  传说起源于秦,一位温姓女子在江边洗衣时捡到一枚巨卵,而后孵出五条小龙,故时人称其为龙母。她听传龙性喜水,便将五龙放入程溪豢养,而后不断教导五龙子要适时呼风唤雨、为民播福,还带领它们帮助乡民疏浚河道、修堤筑坝,抵御洪水,庇护了航运和渔业,开辟了一方乐土。
  始皇帝听说后,认为是天降祥瑞,是自己的德政所致,遂礼聘召见,龙母虽不舍乡民却又王命难违。但和秦使乘船至广西境内后,五龙子施法,船不得前,数次尝试亦不能。秦使以为是天意,遂回京复命。始皇帝并未追究,依然对龙母进行了册封。龙母死后,百姓还能时常看到她显灵保护着这一方水土,于是建庙祭祀。

  关于龙母祖庙的位置,网上说法不少,其实核心的物理位置没变,就是程溪,只不过行政归属有了调整。网上所说的云浮市降水村和肇庆市悦城镇都在这里,历史上长期属于同一个文化地理单元,只是后来被分市而治。前者是龙母的出生地,后者是龙母的升仙处,距离很近。
  如今纪念龙母的国家级纪念馆在后者,是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母祖庙。可若搜索龙母、龙母文化、龙母祖庙,百度指向的都是云浮市的降水村,而且这些词条里闭口不提肇庆,这很容易影响和左右旅游行程安排,或授人错误知识。不知是不是有“广告赞助”的原因,若是有而不标注,百度就太没底线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到梧州第一站本是博物馆,但因其内关于古苍梧和百越的文物几乎空白,所以先写了一篇关于梧州的博文,方便把这片土地的历史梳理了一下,能有个大体认知。博物馆最古老的文物是这件战国时期的弦纹蹄足大铜鼎,那时此地应属百越的古苍梧国,它被摆在了一进门最显眼的展厅中间。

  弦纹,指一条或多条平行线装饰,一条似弓弦,多条似琴弦,故得名。它看似简单,却是中国装饰艺术史上最具生命力、跨越时代最长的纹饰之一。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繁缛,尤其商代往往有着厚重华丽的兽纹,那充满神秘、野性,略带恐惧、敬畏的兽面双眼,是因我们祖先尚未摆脱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崇拜,那是我们的初民时代。而到西周,纹饰开始精简,逐步平复了商代巫术之美中过分激情的部分而转向简朴、端庄。所以,如今我们称商浪漫,言周古典。这个时期的弦纹,更多用作分隔复杂主纹的配角,为使整体布局繁而不乱,层次鲜明。
  进入春秋战国,弦纹地位急剧上升,人们厌倦了商周的诡秘繁缛纹饰,转向更为简洁的图案,素面和弦纹开始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甚至弦纹自己就成了主角,而凸线居多。我们一直在极左极右间震荡着寻找平衡。

  所以这件文物比较有代表性,它正是中原战国时期的主要风格。它的意义在于,我们普遍认为秦汉之前的岭南地区是荒服之地,与中原文明联系甚少,虽有文献记载,战国后期的楚国势力已经向南扩展至苍梧地盘,但具体到了哪里并无记录。它可能是岭南地区时代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中原风格礼器,至少证明当时的中原文化已经影响到了梧州此地。何况,鼎还是最高级别的礼器,而非简单的民用器物。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徐霞客墓志铭有句话高度概括了他的一生: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苍梧”常指丛林茂密、山岭层叠、少数民族盘踞的西南地区,也被泛指神秘、未知的远方,再加之舜驾崩于“苍梧之野”,魂归之地遂成了神话演绎的舞台,这又让它带了些许悲壮、浪漫色彩。
  屈原在《离骚》中唱到: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县圃,传说是昆仑山巅仙境,有不死树、长生水。苍梧,事实也有此地,所指向的是今之梧州。只不过经历了从古老部落到藩王国号、行政建制的转变。

  我们常说百越之地,百越是古代对长江中下游以南,一直到东南亚北部的广大区域内所有民族的统称,不是单一个民族。而其中一支重要部族便是苍梧,也作“仓吾”。可惜中原王朝一直视百越为蛮夷之地,对它的记载不多,只有一些琐碎推论。这支部落建立了苍梧古国,存在的时期约同于中原的尧舜时代,势力核心范围在珠江和长江之间的漓江、湘江两岸,包括湖南、广东、广西三省相交之地,最北的活动区域曾到过洞庭湖畔。
  因其处于百越的最北端,故成了中原文化和百越文化的交界地带,又因湘江和漓江是连接中原和岭南的唯一水道,在古代的战略地位无可替代,战争也就不可避免。最早进入中原史书的是舜带兵南巡而“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嶷山”,即今之湖南永州境内。其后的春秋战国时期,随着楚国强盛,苍梧逐渐被蚕食削弱,成了楚越文化的交界地带。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二月份,春节回来,便出差一轮:广西、湖南、江西、内蒙古。

  一路基本没有照片,有这么一张。
  呼和浩特是挨着黄河的,是的,正处在黄河“几”字的右上角。那个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云中。在呼和浩特的西南,延伸到黄河边。
  在这里,发源于阴山的荒于水(今大黑河)、武泉水(今小黑河),南面还有白渠水(今宝贝河)流经平原入黄河,地势乎坦,水草丰美,宜农宜牧,当然也成了训练骑兵和放牧战马的好地方。

  当年赵武灵王开拓北面疆域,扩展疆域到河套边沿。在这片新开拓的土地上设置了云中、雁门和代郡。也有一说,更浪漫些,也让这里的历史又提前了些,说是战国时期的赵武侯见一群天鹅在云中盘旋,便根据其指引寻到此处建城,并以此命名为云中城。
  公元前234年(秦始皇十三年),秦国在此设立了云中郡,为全国三十六郡之一。

  晨醒,窗外一轮冷月。因此地古属并州,故想起了“并州如水”四字,倒也能带着些寒意。
  那出自周邦彦的《少年游》: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手破新橙。锦幄初温,兽烟不断,相对坐调笙。低声问向谁行宿,城上已三更。马滑霜浓,不如休去,直是少人行。并州的刀剪很有名,宋徽宗和李师师都在用。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

  对于百色,大多数人只知道历史书上的百色起义。这里是红七军的故乡,是邓小平理论的摇篮,伟人从这里开始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这的确有着深刻的红色基因。
  然而,除此之外,很多人对于百色的了解是很少的。虽然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地级行政区,但论经济比不上南宁、柳州,论旅游比不上桂林、北海,哪怕和它接壤的崇左,论话题永远还有个和狗肉挂钩的玉林在前。的确,除了百色起义,很难再把它和其他词语联系起来。

  百色原为百越之地,属西瓯,又称“西越”,始皇帝派屠睢南征,于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百色属象郡。象郡首府应在今之崇左,也有一说在越南,尚无定论。
  屠睢在押运粮草中途,中箭而亡,而后秦国挖灵渠,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了粮草问题。之后,真正带兵到达百色的应是接替屠睢的任嚣和其副将赵佗。这两人是秦末割据岭南的主要策划者,后者为南越国的建立者。

  革命老区大多贫穷,百色辖内有95%以上为山区,丘陵和平原加起来不足5%,是制约这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百色”二字便由壮语“博涩寨”演变而来,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之意。
  它和云南、贵州、越南接壤,又挨着广西的南宁、崇左、河池。可从南宁去贵阳的高铁走了南宁-柳州-桂林-贵阳,到越南的高速经了崇左,只有到云南的高铁从这经过,南宁-百色-文山-红河-昆明,这条线路往东可到广州,对百色的旅游是个带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带火文山普者黑景区时,百色也跟着受益。

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