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梧州第一站本是博物馆,但因其内关于古苍梧和百越的文物几乎空白,所以先写了一篇关于梧州的博文,方便把这片土地的历史梳理了一下,能有个大体认知。博物馆最古老的文物是这件战国时期的弦纹蹄足大铜鼎,那时此地应属百越的古苍梧国,它被摆在了一进门最显眼的展厅中间。

  弦纹,指一条或多条平行线装饰,一条似弓弦,多条似琴弦,故得名。它看似简单,却是中国装饰艺术史上最具生命力、跨越时代最长的纹饰之一。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繁缛,尤其商代往往有着厚重华丽的兽纹,那充满神秘、野性,略带恐惧、敬畏的兽面双眼,是因我们祖先尚未摆脱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崇拜,那是我们的初民时代。而到西周,纹饰开始精简,逐步平复了商代巫术之美中过分激情的部分而转向简朴、端庄。所以,如今我们称商浪漫,言周古典。这个时期的弦纹,更多用作分隔复杂主纹的配角,为使整体布局繁而不乱,层次鲜明。
  进入春秋战国,弦纹地位急剧上升,人们厌倦了商周的诡秘繁缛纹饰,转向更为简洁的图案,素面和弦纹开始大量出现在青铜器上,甚至弦纹自己就成了主角,而凸线居多。我们一直在极左极右间震荡着寻找平衡。

  所以这件文物比较有代表性,它正是中原战国时期的主要风格。它的意义在于,我们普遍认为秦汉之前的岭南地区是荒服之地,与中原文明联系甚少,虽有文献记载,战国后期的楚国势力已经向南扩展至苍梧地盘,但具体到了哪里并无记录。它可能是岭南地区时代最早、最具代表性的中原风格礼器,至少证明当时的中原文化已经影响到了梧州此地。何况,鼎还是最高级别的礼器,而非简单的民用器物。


  楚国打了多少百越之地不清楚,但始皇帝修了灵渠后,便将这一片完整纳入了中原版图。
  秦末,秦将赵佗趁中原楚汉相争而割据岭南自立为南越国,这段历史前段时间读马伯庸的《食南之徒》时刚温习过。其称帝后,封族弟为苍梧王,并在梧州建苍梧王城,这是梧州的建城之始。而后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岭南地区设九郡,其中的苍梧郡治所广信县,便在梧州。“广信”取“广施恩信”之意,也便是广东和广西的“广”。

  西汉是梧州的鼎盛时期,是岭南首府。
  但因中原王朝在这里一直设郡县,派流官管理,故没有在此地封过王。因为它的位置太重要了,控制着整个岭南地区,没有人希望以后来个赵佗2.0。也正因为没有封王,便始终没有找到汉代大墓,所以这里的博物馆都要寒酸些。因汉代厚葬成风,往往一座王侯汉墓,就能撑起一座博物馆,如长沙国的马王堆汉墓、中山国的满城汉墓,都能撑起湖南、河北这样的省级博物馆的半壁江山,徐州博物馆的楚王墓亦是同理,甚至像南越王汉墓和海昏侯汉墓,都足以值得在原地新起一座博物馆。所以,流官管理下的梧州,即使是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博物馆里却没留下多少东西。

  西汉,刻花三羊盖陶盒。


  东汉,三羊盖刻花熊足陶樽。


  东汉,陶卧牛。


  东汉,羽人铜灯。这里的镇馆之宝,因为底座的人物身披羽毛,取“羽化登仙”之意而得名。


  东汉,龙凤纹活链铜博山炉。


  东汉,龙凤纹小铜筒。


  先秦时期,交趾归属百越。秦始皇统一岭南地区时,设三郡,交趾归属象郡。后赵佗称帝后,又归南越国管辖。汉武帝灭南越,最终在此设九郡,奠定了今后的行政基础,其中交趾、九真、日南三郡在今之越南,那时属中国领土,并处于直接管辖范围,其他六郡主要在两广地区,它们统归交趾刺史部管辖,后被统称为交州,其首府治所在广信,即今之梧州。
  找个地图,看着更清晰些。交趾郡治所便是如今的越南河内,九真和日南更靠南,到了越南中部位置。


  交趾首府在广信时,遇到王莽之乱,大量中原人士避难至此,其中不乏一些大儒,带动了梧州的文化发展。当时有一个家族从山东避难至此,后来出了一个改变此地历史的人物士燮。他的父亲曾做日南太守,日南郡是这九郡的最南部。其父去世后,他逐渐升迁,最终做到了交趾太守,那是中平四年(公元187年),此时的中原已经大乱,三国时期的主要人物已完成登场。这种背景下,士燮家族只是名义上归交州管理,但事实上已经割据交趾、合浦、九真、日南等郡。
  士燮在政治上比较善于经营,先后归附曹操、孙权,更是派质子到了东吴。所以,交趾在他的统治下还算安稳,也深得民心,引得不少中原人至此避难,在那个战乱的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过了四十年和平生活,也是民之所幸。但这其实也给以后的独立埋下了风险,士燮在当地家族经营,一支独大,形同诸侯,哪个统治者都怕你搞独立,只不过要看他是否有能力和精力去管罢了。士燮活了九十岁,去世后,孙权并没有给他儿子士徽交趾太守,只是给了个更南边的九真郡太守,显然交趾才是核心,这引发了士徽的不满,以为振臂一呼,父亲的旧部一一响应,便能独立了。可惜,很快被平定。

  孙权觉得交州太大了,这九郡的疆域也确实太夸张,于是实行“交广分治”,防止士燮这样的家族一支独大,形成割据一方的局面。他把交州分为交广两州,交州辖交趾、九真、日南三郡,还有部分合浦郡,主要是今天的防城港、北海、钦州等地;新成立的广州则下辖南海、苍梧、桂林、高凉四郡,高凉就是原合浦郡剩余部分;前者的首府在交趾郡龙编,即今之越南河内;后者的首府在南海郡番禺,所以梧州的政治地位被降格了。

  哦,补充一下,汉设岭南九郡中的珠崖郡和儋耳郡,仅十几年后便被中原王朝放弃了,史称“汉弃珠崖”。因为岛上常年叛乱,在那设郡县,经营成本高,还没啥好处,反正就是一个岛,也折腾不出什么风险,索性朝廷一商量,就不要了。再入中原版图,要等六百多年后了,这件事被后世历代统治者和史官用来当作反面教材。所以后来说汉九郡的时候,其实是七郡。

  士燮,出生于梧州,成长于梧州,博物馆内有他的雕像。


  三国统一为魏晋,然后北方在西晋灭亡后,进入黑暗的五胡十六国时期,之后是南北朝。而南方,则相对稳定,先是有个相对统一的东晋,之后是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个朝代。从三国时期的东吴到东晋,再到南朝的四个国家,都城始终在南京。

  左侧是晋,右侧是南朝,两个神兽纹铜镜,可以发现形制和图案基本一脉相承,只是后者镀了金。


  南朝,青瓷骑马俑。是南方青瓷技术的典范,这个时期的青瓷器本就少,也是这里的镇馆之宝。在博物馆门口,有个巨大的深绿色塑像,来的时候没在意,见到这件文物时才反应过来,原来原型在这。


  南朝,陶牛车。


  南朝,兽首长流提梁铜壶。


  南朝,通花兽首三足铜炉。


  唐代,在全国划分了十个“道”,交州郡和广州郡归属岭南道,其首府在今之广州,最高行政长官是岭南节度使。但唐朝因为边疆守护,还设置了安东、安西、安南、安北、北庭、单于等六大都护府,安南都护府的驻所在交趾,今之越南河内。安东都护府在辽阳,今年也刚去过。名义上,安南都护府的上司是岭南节度使。但随着南诏国不断入侵,唐朝在安南的军事力量不断得到强化,最终镇守安南的高骈被任命为静海军节度使。既然都是节度使,自然就不听岭南的了。况且,节度使有极大的自主权,交州开始进一步地军事化和半独立化,这也是越南逐步脱离中国统治的因果。
  回到梧州,唐时归属岭南道,并不在安南都护府或者静海军节度使管辖范围内。

  唐,鎏金莲花人物纹铜镜。


  唐后,是五代十国,他们存续的时间犬牙交错。定都中原的五个,史官认为正统,被称为“五代”,其他地方的割据政权,则被称为“十国”,这还是中原叙事体系下的王朝更迭表述方法。此时期的梧州,相对幸运,除了中间被南楚短暂占据过两年,基本一直处于“十国”之一的南汉统治下,直至其归附北宋。

  南汉,铜钟,因带有铭文而知其铸于南汉乾和十六年(公元958年)。



  北宋时期的梧州有江南六大造币厂之一的元丰监,博物馆展出了部分该遗址出土的文物。这是“崇宁重宝”铜钱,相传上面的字为宋徽宗所书。


  唐后期,又将岭南道分为岭南东道和岭南西道,前者治所广州,后者治所邕州,即今之南宁,基本奠定了今天的两广格局。到了宋朝,在全国推行“路”制,岭南地区分为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简称广东、广西,前者治所不变,仍在广州,后者治所由邕州调整到桂州,即今之桂林。虽然后面行政区域有微调,但基本已和今天大体一致,名称也保留沿用至今。
  这里就有了另一层说法,广东和广西,来源于广南东路和广南西路的简称,其中的“广南”指广州和岭南,从代表两广这一片地区古往今来最核心的名字中各取一字,所以很多学者主张两广的“广”字,来源于广州的“广”字,然而这个“广州”不是今天的广州市,而是交广分治中的广州,基本涵盖汉设桂林、苍梧、南海三郡。况且,交广分治时,交州自古有之,沿袭旧例即可,而广州新设,其名便来自首府的广信。所以广州的“广”字来源于今天梧州的旧称“广信”,只不过广州治所迁到番禺后,州名逐渐成了城市名。

  明清时期,这里土司势力强大,民族众多,瑶、壮等少数民族常和南迁汉人冲突,爆发起义。因为当时的地方军权不大,且要解决跨省的军事协调,进行统一指挥,所以朝廷又增设了两广总督。它能管控整个西江水系,把水利、漕运这些统一管理要方便和有效得多。首次设置在明成化年间,当时都是临时性的,有事设置,事完就散,但后来事情越来越多,明后期和清朝就成了一个常设官职。
  明朝时两广总督驻地梧州府,因为它核心的交通位置,且能兼顾广东和广西。清中后期,驻所转移至了广州,因为重心已开始由内陆事务逐渐转向海洋事务。梧州这个总督府,是中国第一个总督府,确切的说它包括两广总督府、总兵府、总镇府,故称“两广三总府”。梧州又迎来了它的辉煌时刻。

  建立三总府的第三年,即明成化七年(公元1472年),两广总督下令建设桂江浮桥,这是梧州第一座浮桥。桂江两岸各两根立柱,串起两根锁链,江上56艘木船系于铁链,其上铺设木板成桥,桥可随水量而上下起伏。如今浮桥已不见,但江两岸的四根铁柱依然留存,被转移至博物馆门口保护。每根重约3吨,上有镇桥兽和穿锁链的方孔,并刻有“明成化七年总府造”字样。


  明,“大明通宝”金冥币。


  明,家财万宝铜鼓。


  清,德化窑白瓷观音像。


  清朝,瓷器。



  清,五子登科铜镜。


  到广西,基本博物馆里都会有太平天国的一部分,毕竟金田起义在桂平,挨着梧州,所以有不少当地人一同参加,后来位居高位。比如忠王李秀成、侍王李世贤、来王陆顺德、英王陈玉成,都是梧州人。


  梧州的名人,还有李济深,国民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者,黄埔军校副校长。北伐期间,曾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广东省政府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建国后,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有幅很有名的油画《开国大典》,毛主席在讲话,后面第一排有六个人:朱德、刘少奇、宋庆龄、李济深、张澜、高岗,便是这六位副主席。前三位大家熟悉些,大胡子的老头是高澜,剩下两个左边李济深,右边高岗。周总理虽然没在第一排,但绘画者把他放在了第二排首位,也是第二排唯一一个露了全脸的人物。

  李济深捐赠了不少东西给梧州博物馆,这边有个专门的展览,这是他的寿山石方印。


  苏联红釉瓶,李济深捐赠。


  缅甸模印花卉镀银铜钵,李济深捐赠。


  整体评价的话,梧州博物馆在地市级博物馆里,算藏品中上的。
  一座博物馆,一部梧州史。

,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