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将浙江这片越人故土纳入了帝国版图,而彼时,这边仍被认为“蛮夷之地”。到了汉初,依旧人员稀疏,随着大规模北人南迁才发生变化,至隋已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地、鱼米之乡。隋炀帝贯通京杭大运河后,浙江的经济和文化又得以进一步发展。

  秦虽在浙江设了会稽和鄣两郡,但依旧对这片新征服的土地充满戒心,所以一方面将“大越”改为“山阴”,以消除越人对故国的记忆;另一方面推行政治性强制移民,改变了越地的民族结构,形成不了叛乱。
  山阴,自是“山的北面”之意,此山所指会稽山。相传夏朝开国之君大禹在此山举行过封禅大典,死后又葬于此处。位于今之绍兴,其名为越王勾践起。

  始皇帝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巡游时,东下会稽郡,登会稽山祭大禹陵,并在陵前留下了《会稽刻石碑》。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故又称“李斯碑”,与《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琊刻石》合称为“秦四山刻石”。但原石已失,现仅存清时根据拓片重刻之碑。《秦会稽刻石》描述了秦灭六国的正义性,主要为歌功颂德、收拢人心、巩固统治之用。
  浙江省博物馆所展出的清代拓片很是珍贵,可以看到上面的小篆书法均匀细瘦,圆转匀适,规矩严谨。

XGS_1846

阅读全文

, , , , ,

  百越,是中原人对古代中国南方沿海一带的称呼,包括着从江苏到越南北部,沿海这个半月圈内的主要地区,涵盖了现今的江苏南部、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省市,还包括着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的一部分,因“百越杂处,各有种姓”,故被称为“百越”。有吴越、扬越、东瓯、闽越、南越、西瓯、骆越等众多分支,发展为如今的很多少数民族。

  古代“越”和“粤”是一回事,所以也称“百粤”。后来“粤”字意义收窄,单指岭南的南越,但应是唐代以后了,因为秦汉时期,赵佗在番禺称帝时,还自称“南越国”。如今“粤”已成了广东省的简称。

  现在富庶繁华的江浙地区原属百越之地,是中原政权眼里的“蛮夷之地”,哪怕他们断发文身、凿齿锥髻、喜生食、善野音、重巫鬼的习俗引起了中原人好奇,但在史书里关于他们的记载仍是不多。我们如今也已知道,越人所创造的文明,甚至要比同时期的中原文明更加璀璨,那种地域偏见无疑是种无知的表现。

  越人,是百越之地各民族的统称。这件青铜鸩杖杖镦,出土于湖州,为春秋期间文物,在一定程度还原了古越人的样貌,尤其有了“断发文身”的具体形象,文身多为龙蛇之形。

XGS_1671

阅读全文

, , , , ,

  良渚文化,属新石器时代,距今约5300-4000年,是浙江的骄傲,也是中国的骄傲。
  是称“良渚文化”,还是称“良渚文明”,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许久,这些年更火,只是依旧尚无定论。

  关于文明的定义,有个流行的三要素原则:城市、文字、青铜器。良渚文化并没发现青铜器,刻画符号也还未被解读,不像甲骨文那种成熟文字,只能打擦边球说是“原始文字”。所以良渚文明一直未被广泛认可,长期以来,官方也只是将其定位为“中华五千年的文明曙光”,并未直谈“文明”。
  但随着良渚古城水利工程的发现,一切又在改变。良渚古城的城墙,宽度达到惊人的几十米,古城中有一个大型宫殿区,座落在长600米,宽400米,高10米的人工夯土台上,工程量非常巨大。此外,城外发现的由11条堤坝组成的水利工程,是世界上同时期最大的水坝建筑,也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拦水坝。

  没有青铜器,但青铜器在文明中承载的礼制规范意义,在玉器中被同样体现;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但发现的刻画标识同样起到了记录和传承作用;而且,墓葬和文物所体现的明确的社会分工和社会阶级、大型工事所体现的社会动员及高效管理能力,都展示着一个国家形态的存在,那是否能够称为“文明”呢?
  2019年的《人民日报》上找到了官方定性:“良渚古城的发现,使良渚文明的确立一锤定音”。良渚文明被认定为目前可确认的中国最古老的文明,5000年的中华文明从此计算。

XGS_1573

阅读全文

, , , , ,

  谈论浙江地区的人类文明,最有名的莫过于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两者在国内几乎已人尽皆知,前者遗址首次发现于浙江宁波余姚的河姆渡镇,后者首次发现于浙江杭州余杭县的良渚、瓶窑、安溪三镇。
  但随着遗址的不断发现,我们对古代历史的认知也在不断改变,包括于2004年被命名的“跨湖桥文化”和2006年被命名的“上山文化”,两者都具有各自特色,又似乎带着些许关联,也都发现于浙江。

  上山文化,是目前已知的长江下游最古老的新石器文化,距今约10000年,早于跨湖桥文化和河姆渡文化。这些文化遗址的不断发现,在不断论证着长江下游是一个自成体系的地理和文化摇篮,所以我们说其与黄河一并属于中华的母亲河。

  但这些孤立的文化遗址只有时间上的差异,具体的关联一直缺乏明确证据,直至小黄山遗址的挖掘。其位于浙江嵊州市甘霖镇小黄山,不是安徽的黄山,其早期文物和距今10000年的上山文化有相似,后期文化与距今8000年的跨湖桥文化及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有相似,所以学者对其很是惊喜,认为它将相差几千年的几个文化给“联结”起来,道出了真相,盘活了浙江的几个新石器早期文化。

  这是小黄山遗址出土的陶双耳罐。

XGS_1433

阅读全文

, , , , ,

  本次浙江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灵隐寺,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始建于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取“仙灵所隐”之意,开山祖师为慧理大师。慧理在历史上留下的印记不多,只知来自印度,时称“天竺僧”。五代时期,吴越王钱缪进行扩建。

  杭州首次成为国都,便是在吴越国,当时的吴越王钱缪主持修建了杭州城墙和钱塘江堤,并疏浚西湖、广建寺塔。保俶塔、雷峰塔、六和塔、白塔等,杭州几个有名的塔都是钱家所建。吴越亡于宋后,宋朝编写百家姓时,皇姓排在第一,钱姓排在第二,可见其影响,世称:“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
  钱缪在历史上的评价颇高,和“陌上花开”的典故有关,凭添了些人文浪漫色彩。吴越王的王妃吴氏,每年春天会都会回娘家住些日子,时间长了后,钱缪甚是思念,便寄书曰: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短短九个字,字面意思是,路上花开了,归途可以一边缓行,一边慢慢欣赏,而本质所表达的则是思念,以期同赏花开。

  至清朝时,灵隐寺已成为“东南之冠”,康熙南巡时,赐名“云林禅寺”,现今大多古建为清时所遗。灵隐寺,因南宋时一个叫李修福的高僧曾在此修行而名声大噪,那个癫僧被世人称为“济公”,再有杭州和西湖两个人气爆款地加持,香火自是旺盛,永远的人山人海。
  因家里有六口人在此请过护身符,所以这次到了杭州,特意过来拜拜。

XGS_3115

阅读全文

, , , , ,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