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目前一共142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是我来过的第100个,是个整数。

  淮安的存在感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因为地处南北交接带,名字很多人听说过,但关于它的历史,大多数国人并不熟悉。这次过来后,个人总结一下,可以从两方面看。
  一是地理上,它境内有三条河,淮河、大运河、黄河。因为后者并非长期存在,所以前两者更为重要。它的历史,也常和这几条河有关。在京杭大运河开凿之前,春秋战国时期的吴王夫差便曾在淮安境内开凿了邗沟,联系起长江和淮河,以便北上伐齐。古代开凿运河和现今修建高速公路的需求是一致的,运兵和运粮。有了京杭大运河后,因其处于运河与淮河的交界处,故曾为漕运枢纽,也曾与苏州、杭州、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明清时期,中央政府在淮安设漕运总督,品级一版从一品或正二品,负责管理全国的漕运事务。
  二是人文上,这次来淮安,去了几个名人的文物遗迹,便一并串起了淮安的主要历史:韩信、梁红玉、吴承恩、周恩来。后面分开介绍。

  首站河下古镇,处邗沟和淮河交汇处,因地势低于周边区域,取“河下”之名,距今已2500年历史。又因其为漕运枢纽和盐业集散中心,货物于此处下船转陆运,民间也以“河下”称呼,久而久之成为正式地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金山是“京口三山”之首,也是名气最大的。原因无他,金山寺。

  金山寺始建于东晋,原名泽心寺,后荒废。唐时,有皇子染恶疾,遍访名医无果,时宰相裴休因笃信佛教,遂让之子裴文德代皇子出家,法名“法海”。当时的唐朝刚经历了武宗的“会昌法难”,而宣宗信佛,故一改之前政策,佛教的发展得以喘息,有野史传这个皇帝出家当过和尚。前几天去了敦煌,莫高窟的主要出资人来自归义军,而归义军的建立者是张议潮,官方推动者便是唐宣宗。
  法海替皇子出家,这个皇子很有可能是宣宗之后的皇帝懿宗,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直接引发了导致唐朝灭亡的农民大起义。这因果就有点不值了,可因果哪有值与不值。没有他们的因果,哪会有其后的南宋,哪会有《白蛇传》的传说。追光动画的《白蛇》系列电影,看似要引入政治叙事,也许会涉及法海的前世因果。

  法海出家后,游历至镇江,于江中一岛的荒林中禅修,后得知此地原有寺庙,遂在林草间寻找,得一被毁佛像。于是,法海燃其一指,誓愿重修道场。此举得到广大信众支持,遂开山挖填,寺院初成,渐成江南地区最大寺庙。法海便成了金山寺的开山始祖,人称“开山裴祖”。

  寺庙建成前,他一直在山洞禅修,此洞原有蟒蛇盘踞,遂被法海驱逐入江。虽没做过其他坏事,但《白蛇传》的传说深入民心,他便成了遭世人谴责的坏和尚,这也是因果,或许是他替懿宗出家的果。当然,千秋功业自有公论,如金山寺楹联:“半间石室安禅地,盖代功名不易磨。白蟒化龙归海去,岩中留下老头陀”。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北固山,镇江“京口三山”之一。

  总觉得北固山、北固亭这些词在记忆深处的某个地方停留过。到了此地方恍然大悟,原来是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京口即镇江,北固亭即本次登山所见。辛弃疾写这首词时已66岁,任镇江知府,守京口水路要道,那是南宋准备北伐的日子。词上阙是怀古,先孙权再夸刘裕,下阕是道今,先贬元嘉帝,后说自己志向。

  孙权于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镇江建铁瓮城,并迁都于此,虽称“京城”,但当时还未称帝。同年曹军南下,爆发了著名的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力的基础,故镇江被称为东吴的王兴之地。
  不过,人们津津乐道的是孙权迁都镇江那年发生的刘备招亲。背景是为了巩固孙刘联盟,刘备迎娶了孙权之妹孙尚香。但《三国演义》将其演绎得更有故事性,说周瑜定下美人计,让刘备过江,准备扣为人质,逼其还荆州。结果被诸葛亮识破,遂将计就计,一边派赵云过江保护,一边授锦囊说服孙权之母吴国太到甘露寺相看。“方面大耳,猿臂过膝,一副天子相”的刘备被丈母娘一眼相中,表示甚合心意,生米煮成熟饭,入了洞房。
  野史里,刘备和孙尚香关系不错,夷陵之战后误传刘备阵亡,孙夫人望西痛哭后,在北固山投江自尽。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去了“一渡”,再访“三山”。

  首先至焦山,相对另外两座,它的名气稍逊些。其原为江中一岛,故有“江中浮玉”之名,也曾因此得名“浮玉山”。后因长江水道北移,导致江已移至山北,而此处留金山湖,所以依旧四面环水。古时登焦山需要轮渡,明清时只有寺院的渡船和渔民往来。到了民国时期,没有渡船仍不能前往。2016年才有了桥,并建了景区东门,车人可行。当然,如今依旧有轮渡可至,就是时间比较久。
  镇江的三山中,北固山一直没有被江包围,而金山和焦山都曾位于江中,因金山在西,故曾名“西浮玉山”,焦山在东,曾名“东浮玉山”,遥相呼应。

  焦山,据称原名“樵山”,因处江心时,唯有樵夫于其上,故得名。至东汉,隐士焦光藏于此,皇帝三下诏书请其下山而不至,反而名声大震,樵山也因此得名焦山。至于焦光有什么过人之处,没有查到。但这种故事,被历代追捧后,加之两千多年时间的跨度,一并增加了焦光的名士光环。

  焦山如今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也是国家5A级景区,但游人稀少。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一直没来过镇江,碰上个周末,便来了。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国时期曾做过江苏省会。三国时曾名“京口”,后因处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这相当于古代南北方交通大动脉的十字路口,稳定时是经济中心,战争时属交通要塞,地位不言而喻。这里走出了不少名人,米芾、沈括、萧统、刘裕等,都出生于此。

  镇江的城市很美,有山有水有古建,山清水秀、建筑隽秀,街道干净、小吃不少,有着典型的北方人对江南城市的想象。而且景点也比较集中,可以概括为“三山一渡,一眼千年”。
  “三山”包括金山、北固山、焦山,金山最有名的是金山寺,白娘子的水漫金山就是这里。北固山除了辛弃疾的千古名篇,还有刘备甘露寺招亲的传说。而焦山,则有疑似王羲之《瘗鹤铭》的传说和米芾的传闻。

  “一渡”,便是西津渡了,首先到了这里。
  西津渡是古时重要渡口,始建于三国时期,唐时因正位于京杭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漕运枢纽和商贸集散地,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后因长江航道北移,渡口功能逐渐弱化,但一些文物古迹得以留存,成了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让这名声大震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就是镇江,“瓜州”便是扬州,“一水”指长江,“钟山”是南京。

  西津渡古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