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名:聊斋·兰若寺/Curious Tales of a Temple(中国·2025)
  导演:崔月梅、刘源、谢君伟、邹靖、黄鹤宇、刘一林 编剧:沈君乐、张雪杰 出品:追光动画

  1、追光的画面不用怀疑,不论《崂山道士》的毛绒质感、《鲁公女》的田园风景,还是《莲花公主》的亮丽萌新风,《画皮》的做旧国画风,《聂小倩》的暗色民国风,都足够惊艳。只不过女性人物虽然都挺美,但少了像宝青坊主双面狐妖那种有特色和识别度的人物。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中国古代有个重要的边疆治理制度:羁縻制度。“羁”,套在马头上的笼头,“縻”,拴住牛马的缰绳,其核心是在不破坏原有社会结构和民风习俗的前提下,封授当地首领自治,松散而灵活地将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纳入中原统治体系,实现以夷制夷、因俗而治目的。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为“制四夷如牛马之受羁縻”。
  一般情况下,中央就不再派遣汉族流官,也不直接向当地平民征收赋税或派遣徭役,还会承认并册封原有民族首领为重要官职,基本都是世袭。而他们所要做的就是表示臣服,承认中原王朝的天子地位,并定期或不定期上贡。当然,这个上贡更多是种形式,因为中原王朝一般会回赐数倍的丝绸、金银等物,以小利而护大体。这个大体就是官方究竟定义为什么关系,而钱不钱的都是其次。如今,我们偶尔会翻看史书,说“自古以来”。

  通常,我们认为羁縻制度的雏形是在汉武帝时期,当时册封了不少少数民族首领,比如云南的滇王、贵州的夜郎王等,而正式确定和系统化,则是在唐,尤其是在击败突厥、吐谷浑、高句丽等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后,曾大规模设立了羁縻府、州、县,它们会被划片,然后归都护府统领。
  和羁縻制度相对应的是郡县制,后者是中央朝廷直接派汉族流官管理,前者是用绳牵引,后者是直接插手,性质大不同。岭南自秦设三郡、汉设九郡后,整体是郡县制,但在郡以下的乡县,因管理成本太高、语言习俗不通、民族矛盾众多,不得已大量委任了当地部落酋长或首领进行管理,于是便在实践中将两者进行了融合。朝廷不再向这些地区征收标准的田赋和人头税,也不再推行中原律法,仅是要求象征性进贡土特产,然后将有限的控制力集中于交通要道和战略地区,做好政权的维稳基盘。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谈到海上丝绸之路,往往一脸茫然,很多人对它的认知远不像河西走廊那么多。
  其始于汉,当时的各始发港中,最重要和最大的便是广西合浦港,其次是今之广东徐闻港、番禺港。秦时,始皇帝南征百越后设三郡,此处归属象郡,至海上丝绸之路开通时,其成为汉武帝所设九郡之一的合浦郡,港因此得名。当时的合浦郡很大,包括如今广西和广东的防城港、钦州、北海、湛江、茂名等地,坐拥整个北部湾。合浦港是海上丝绸之路最早、最大的始发港,甚至没有之一。
  到唐代,广州港,也就是曾经的番禺港成了第一,其次是扬州港,此时的泉州港和宁波港开始崛起。再到宋,广州、泉州、宁波并称三大港,而至南宋后期,泉州港反超广州,一跃成了世界第一大港,元代更是泉州港的巅峰,其次才是广州和宁波港。明清比较特殊,由于海禁政策,除了广州港这个全国唯一合法的对外贸易口岸,其他港口几乎销声匿迹。直至清末鸦片战争,上海凭借长江入海口和其后广阔的腹地,一跃成为中国第一大港,广州居其次,再后是香港、天津、青岛、大连等港。

  汉代时,合浦港成为最大港口的原因是当时的航海与造船技术限制,导致远洋航行也需紧贴海岸线,所以从中国出发,最合适的地方只能在北部湾的合浦港。可到了隋唐,随着技术进步,船舶已经可以去深海航行,那么拥有更广阔和便利交通腹地,更靠近内地货物生产和消费地区的广州港迅速崛起,合浦自此便开始了衰落。

  西汉,胡人陶俑,合浦汉墓出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片名:大奉打更人之世间无我这般人/No One Like Me(中国·2025)
  导演:刘闻洋 主演:刘冠麟、何花、姚一奇、邱心志、刘美含

  1、这次,大奉第一阵师杨千幻确实露了脸,但影片却不怎么露脸。在电视剧里始终背对观众,再加之各种弹幕和铺垫,原来都是为了给这部电影吊足胃口,感觉观众总是在被营销。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本次国庆,百色原计划安排了三天行程,最后一天是往靖西方向的鹅泉、通灵大峡谷、古龙山大峡谷,然后再转南宁去防城港,看看北部湾的大海和东兴国门。但台风的影响超出了预期,国庆前的桦加沙、博罗依台风对百色造成严重洪涝,古龙山峡谷整个国庆期间都处于闭园状态,通灵峡谷也只部分开放,遂准备改道崇左,先去德天瀑布和花山岩画,再至防城港。可随后的麦德姆台风又在6号登陆防城港,导致更多交通和景区关闭,不得已再次取消后面行程。最终直奔南宁,逛个博物馆,然后提早回京。中国的省博都不错,基本不会错过。

  对应着中原商周时期,广西彼时被称作百越之地,主要居住着骆越、西瓯、苍梧等部落。他们和中原王朝都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已经有了联系,根据文献记载,他们都曾向商周进贡,包括珍珠、玳瑁、象牙、犀角、翠羽等,故被记录于史。据考证,当时已经开发出了湘桂走廊,使中原王朝和岭南地区能保持朝贡贸易。
  当然,远古时期最初的联系不可避免有战争,否则也不会有“舜崩于苍梧之野”之说。

  中原对“蛮夷”之地的记载零散而模糊,泛称此处为“南土”或“南海”,如今我们也仅能通过不断地考古挖掘,用文物去慢慢拼凑出曾经的历史。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明显受到中原或楚国文化影响,形制和纹饰极其相似,推测可能是贸易交换、战争掠夺,或是外部技术引进后的仿制品。
  比如这件商代兽面纹提梁铜卣,形制和纹饰和中原地区无异,故不大可能是独立发展的结果。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