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着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名单去旅游,共有142座,分布在贵州的仅2座,且都在贵阳,一座弘福寺在黔灵山上,一座黔明寺在甲秀楼旁,正好都可以逛逛。
先去黔明寺,其建于明朝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重修,寺庙规模不大,但也是苦心经营。至清末战乱,寺内住僧纷纷离散,当地舒姓士绅趁无人照料之际,便将寺庙改为了家祠,更名“舒家祠堂”。
舒姓士绅有两个女儿,皈依东山寺方丈广妙法师住家修行,修行方式有点水,如今倒大有人在。1932年,广妙法师于东山寺任期届满,两个女儿便以弟子身份将其迎养于家祠。后来祠堂修缮,竟挖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的重修黔明寺石碑,广妙法师遂得知真相,并起诉至法院。最终,判决舒氏退还寺庙,恢复黔明寺旧名,由广妙法师任主持。在广妙法师带领下,寺庙虽小,但有了发展,皈依者众,成了一方重要丛林。
住处离着寺庙不远,准备走路过去。出酒店,不多远,先到了文昌阁。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于清康熙年间重修,而后历代均有修葺和扩建,现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角建筑的文昌阁,好像全国仅此一例,而且内部梁柱,数量都是九的倍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贵州, 足迹
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遗产,共分了两期,第一期包括三处:云南石林、贵州荔波、重庆武隆,第二期又补充了四处,包括:广西桂林和环江、贵州施秉、重庆金佛山。
荔波属于黔南布衣族苗族自治州,在贵州最南部,是云贵高原和广西盆地的过渡地带,被划入世界自然遗产的喀斯特地貌主要分布在两个景区,一个茂兰国家森林公园,被誉为中国最美森林;一个是樟江风景名胜区,大小七孔桥声名远扬。都是国家5A级景区,但因时间紧张只能二选一,最后选择了名气更大的大小七孔。
相传在古代,响水河两岸分别住着布依族和瑶族,两族之间禁止通婚。但这显然限制不住情窦初开的儿女情长,瑶族男生金宝和布依族女生拉雅一见钟情,金宝便为了心爱的人修了这座桥,也连起了两个民族和村寨。其实,布依族是当地土著民族,而瑶族则是为了躲避战乱从广西迁徙于此,但因语言和习俗隔阂,两个民族的交流甚少,更别说谈婚论嫁了。每当这个时候,首先冒头的,自然是和好奇心成正比的爱情,所以有了上面的传说。
随着小七孔桥的修建,两族人民的交往也愈发密切,这也成了连接贵州和广西的一座桥。现存的小七孔桥修建于清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已快有两百年历史。其长40米,宽2.2米,桥头有石碑书:群山岩浪千千岁,响水河桥万万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世界自然遗产, 单反, 摄影, 贵州, 足迹
苗族,是多苦多难的不断迁徙的民族,发源于四川雅砻江和岷江一带,因与古羌人冲突,便迁徙到了长江中游的洞庭湖地区。他们在这繁衍生息,号称“九黎”,先是打败炎帝,后又在蚩尤带领下一路占领了黄河流域。最终兵败黄帝,又退回长江流域,后建立了三苗部落联盟,这时中原对应着尧舜禹的时代。
大禹的功绩之一有平四凶、流四罪,“四凶”指:饕餮、混沌、穷奇、梼杌,“四罪”指:共工、三苗、鲧、驩兜。《尚书》曰:流共工于幽州,放驩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咸服。三危便是今之敦煌的古地名,境内的三危山就在莫高窟对面。自禹征三苗后,“三苗”便在中国史书中消失了,而后则出现了楚蛮、南蛮、荆楚等称呼。有学者论证,古人称南方少数民族为“蛮”,便是“苗”音。
苗族自称蚩尤之后,而蚩尤战败,所弃桎梏化为枫木,所以苗族人每次迁徙的时候,总是选择一棵长得最丰茂的枫树带走,等选定下个聚集地后,先栽枫树,等存活才说明此地可居住。又因,相传枫树有招魂作用,所以这不仅记载着他们一路颠沛迁徙的苦难和记忆,还带着祖先的亡灵和对故土的思念,何其悲壮。
如今苗族分布很广,主要于贵州、云南、湖南、湖北等地,有不少自治州县,国外主要分布在老挝、越南、泰国等地。西江苗寨是全世界最大的苗寨,因余秋雨的文章而火:我们是蚩尤之后,以美丽回答一切。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70-20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贵州, 足迹
“闻道龙标过五溪”一般指“武陵五溪”,指沅水上游的五条支流所覆盖的这片区域。㵲水(溪)是其一,发源于贵州,流经镇远古城,最终在黔阳古城汇入沅水。当然,“五溪”历来有争议,比如夹在这片地域之中的武水(溪)没有包含在内,武水的一级支流沱江边上,有另外一个古城,便是凤凰。这三座已都去过了。
㵲水的贵州段,便是㵲阳河,其经过镇远时,自西向东呈“S”形贯通全城,形成了“九山抱一水,一水分两城”的独特的似太极图般的景象,所以很多人又称其为“太极古镇”。若是想看这幅太极全貌,是需要航拍的,不航拍的话,到青龙洞也能看个大概。石屏山上也够呛的。
青龙洞古建筑群集儒、释、道建筑于一体,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至今已600多年历史。曾几度毁于兵火,又几度重建,如今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贵州古建筑博物馆”,是贵州古建筑规模最大、构造最精巧的,因建在悬崖之上,集合了36座单体建筑,贴壁凌空,故又有“南方悬空寺”之称。
提前预留了一部分时间专门逛逛,于其上俯瞰㵲阳河及整个古城。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贵州, 足迹
黔东南是苗族侗族自治州,也是中国苗族和侗族最集中的地区,这里有座古城叫镇远,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级景区,名气不小。常有各种最美古城的评选,这个地处西南群山中的小城是榜单常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其为“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它春秋已有建置,属夜郎故地,自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建县已2000多年历史。名中有“镇”,这个字在国内有着特殊意义,一般是中央政权控制边陲地区的重镇,与之类似的地名还有“安、宁、平、定”等。这得益于镇远便利的水运,是通往湖南、贵州、广西、四川的交通要道,也能方便军草运输,联通中原。所以,元明清三代,它一直是州府治所所在,直至上世纪六十年代,区域政治中心才转移到凯里,后者陆路交通方便。
古时进入云贵腹地或到达缅甸、印度、老挝,大多都是沿长江到洞庭湖,再溯沅江而上到㵲阳河,最终至镇远舍舟登陆。这种交通要道上,自然会舟车鼎沸,商贾繁荣。尤其明代的屯兵制度,还带来了大量家属,更进一步促进了商贸繁荣。一时便涌入大量徽商,留下了如今满眼所见的徽派建筑。清时,镇远的税收占到了贵州一省的三分之一,可谓繁极一时。网上不少新闻说这里是茶马古道重镇,那离着老远,还反了方向,咋可能。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贵州,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