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四大石窟,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天水麦积山石窟,如今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除此之外,若要选第五个,非大足石刻莫属,奈何中国的各种评选唯独热衷于“四”这个数字。
而在世界八大石窟中,中国占了五席,包括上面那几个。
大足石刻,与另几个不同,是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内所有石窟造像的总称,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就多达75处,雕像5万有余,其中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这“五山”为代表,现为5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石窟艺术,本是源于古印度,于公元三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并在魏晋和盛唐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期,四大石窟都在高峰期形成。但在八世纪中叶后,逐步走向了衰落。而就在这个时期,大足县内的摩崖造像异军突起,从公元九世纪末持续到十三世纪中叶,形成了中国石窟史上的又一次造像高峰,也把中国的石窟艺术向后延续了四百余年。
此后,中国这片大地上,便再也没有开凿过大型石窟,大足石刻竟然成了绝唱。
想着有些悲凉,直到看到佛祖的涅槃像,竟是如此安详。思己,境界差得实在太远。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手机, 重庆, 足迹
前几天看微信,看到一个荷花定律:说池塘里的荷花,每天开花数量是前一天的一倍,这样差不多一个荷塘开满需要三十天,那么最后一天开了多少?答:前二十九天开了一半,最后一天开一半。
这种现象的启示,更多告诉我们要厚积薄发,努力成长和积累是关键,不要过多在乎最初的所得。很多事情,需要毅力坚持到最后,你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当用了二十九天才完成一半的时候,很多人放弃了,其实离着成功也仅仅一步之遥、一天之差了。
荷花是中国十大名花,自古便受欢迎,且佛教、道教都之于了它高洁的品格象征。关于荷花最有名的文辞,莫过于周敦颐的《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誉为花之君子。如同这篇古文的题目,我们一直没太在意,为何是爱“莲”。荷花与莲花在古语中的出现,往往是相通的意思或指向,二者并无差别。
也确实,在植物学上,它们也是相同的,只不过很多人习惯称睡莲为莲花,而误以为睡莲即莲花,并将之与荷花强行区分,成了误解。
来重庆出差,最后是周末,留了半天时间,去大足石刻,路过大足,这个被誉为“中国荷莲之乡”的地方,当然要去赏一下荷花了。莲荷塘边,古建筑匾额上的“和气致祥”四字,出自《后汉书》,比起“和气生财”之流高了不知多少,所以看到后,好感顿增。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重庆, 足迹
“跑过三关六码头,吃过奉化芋艿头”。有点当地方言的韵味,大概是古时候这一带人眼里见过世面的描述了。芋艿头这次亲眼所见,是真的好大,因此而来奉化的,估计也不在少数。
奉化,出了不少名人,大家最熟悉的,无疑是蒋介石,他的身份一大堆:黄埔军校校长、国民革命军总司令、国民政府主席、行政院院长、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中华民国特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总裁、三民主义青年团团长、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
除了他,奉化还有个名人,便是前两天爬山时有人问起的,布袋和尚。恩,就是汉族地区佛教寺庙里弥勒菩萨的原型,大肚开怀而笑的形象很深入民心,为五代时期奉化地区僧人,世传其为弥勒化身。
蒋介石的老家在奉化溪口,便是我们今天来的地方。
有条河,不起眼,但名气可不低,叫剡溪。唐代起,众多文人骚客来此,留下了很多诗句,大概最有名的,属是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年初过来时,北京一冬无雪,却在宁波第一次见到了雪,在这条剡溪上。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浙江, 足迹
因为有小伊,所以来青岛总归要去个大点的主题公园,我们选中了海昌极地海洋公园。
其坐落在石老人国家旅游度假区内,现为4A级景区,正式开业是在06年。上官网看了一下,海昌集团已在国内建了七八座类似的公园,青岛属于比较老的,应该是第二三座的样子。
但给人的感觉一般,设施不多,商业味较浓,卖东西的人比鱼还多,且可自由游玩的东西其实很少,远比同类型的香港海洋公园差得远,也就相当于香港海洋公园里的两三个单项目的组合而已。也比不上展览为主的上海海洋公园,动物数量不是一个量级,也许它更像是一个快消品,满足一两次的猎奇。
买票后,分成三个馆进入,主要是一个极地海洋馆的表演、一个欢乐剧场的表演、一个深海奇幻区的表演,然后没了。并不用抱太大希望,都玩遍也就半天时间的样子。小伊最喜欢的,还是出了场馆,在欢乐剧场的门口,有一小片白色沙子,好几个小孩子在里面玩得不亦乐乎。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山东, 足迹
青岛,崂山也许是最让人向往的景点,对于我。
据称当年姜太公过来,登山巡看,慨叹其比泰山还坚牢,于是得名“牢山”。后秦始皇巡游至此,觉得“牢”字不吉利,加之舟车劳顿,遂改为“牢”山,后又加“山”字旁成“崂山”,此为传说,均待考证。
崂山不高,最高峰名“巨峰”,仅海拔1132.7米,却是中国海岸线上的最高峰,被称作“海上第一名山”。其实看着海拔不高,但比起一般山是要高的,比如北岳恒山,海拔两千多,但相对高度不足千米。
崂山地貌属花岗岩,所以它和黄山看起来很类似,除了它们,我去过的泰山、九华山、普陀山、衡山也都是,所以样貌差不多,对了,厦门的鼓浪屿如果算山,也是,它们都很像。
崂山地貌大概分两层,特点明显,上层是一些犬牙交错的山峰,形成于大概1万年前,那时海水退去,此地为荒原,气候干冷,又因昼夜温差大,花岗岩大块崩裂,便形成了参差不齐、马牙犬齿般的山峰。而后期,海水回归,雨水、植被参与风化,使花岗岩的剥落变得均匀,形状也趋于柔和,甚至以前脱落的石块,也日益变得棱角不再分明。站在山顶去看,两种形态成了如今模样,此处就很明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摄影, 单反, 山东, 足迹, NIKON D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