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2:威尼斯(学院美术馆-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宫-圣方济会荣耀圣母大教堂-圣洛可大会堂-圣若望及保禄大教堂-夜游)
为了描述威尼斯的部分内容,调整了一下博客文章顺序,这和游览顺序不大相同。今天早晨天气不大好,所以行程安排的第一站,是学院美术馆,在室内,想着出来之后,也许就天晴了。
学院美术馆出来后,天气一般,所以直奔圣马可大教堂,它与总督宫一起游览,然后是圣方济会荣耀圣母大教堂(Basilica di Santa Maria Gloriosa dei Frari)。
它大约建于十三世纪左右,外貌很朴素。这里却埋葬了很多社会名流,有“威尼斯的万神殿”之称,其中便有提香。他在1576年感染了鼠疫,那一年整个威尼斯死了50余万人。
整个欧洲都曾饱受鼠疫折磨,差不多大半的人口都被鼠疫传染致死,意大利和英国尤其严重,佛罗伦萨和威尼斯更是重灾区,差不多70%的人口因此丧命。它又被称为“黑死病”,使欧洲的人均寿命降至了20岁。
这是教堂里最有名的绘画,提香在1518年绘制的《圣母升天》(Assumption),那时他28岁。圣母有一个红色的披肩,因为颜色艳丽而明靓,而被誉为“提香红”(Titian-red)。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意大利, 世界文化遗产
15世纪,威尼斯共和国成为东西方贸易的中心,成为欧洲最繁荣的城邦,同时又掌握着海洋霸主地位,长达500年。因其处于人员、思想不断交融的港口,融汇了佛罗伦萨画派、拜占庭艺术和北欧风格,色彩明朗绚烂、风格欢快激情的威尼斯画派,由此诞生。
由于其对艺术的天赋和热衷,还有对色彩的应用和掌握,使得威尼斯画派的作品让人看起来总是有点与众不同,成为了世界上很多博物馆备受青睐的文物。
这次来的学院美术馆的前身是个教堂,现收藏着公元14世纪至18世纪的威尼斯画派名作,述说着当年叱咤风云的威尼斯共和国的溢彩鎏金。虽然这个博物馆的名气并不小于威尼斯的贡多拉,但在国内似乎并非很受欢迎,和很多欧洲游客将其作为必到景点不同,那里的中国游客少得可怜。
即使你不来这里,有个人名,在威尼斯你也必然会听到。那就是500余年前出生于威尼斯,享有着国王一般地位的传奇画家提香(Tiziano Vecellio)。这个活了将近90年的老头,让无数同时期的人、后来的人去敬仰、去临摹,以期发现光线和色彩表达出来力量的秘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意大利,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最近读《不能忘记的威尼斯共和国》很有感触,的确,我们对历史的喜好大多源自对英雄的偏好,所以我们关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而对没有产生过伟大“英雄”的威尼斯缺少倾注。或许,威尼斯的伟大就在这点。
若把同一地域上的不同朝代视为不同的国家或政体,那历史上,除了威尼斯罕有延续千年的帝国。而威尼斯的生存过程中,身边有着无数强悍的人,伦巴第人、阿拉伯人、诺曼人等,还有教皇国、康布雷同盟、奥斯曼帝国等,威尼斯却始终屹立不倒,比任何一个王朝都要持久,笑到了最后。
在它全盛的时候,曾作为海洋霸主五百余年,即使包含了后来的西班牙、英国、美国,也都没有如此记录。它曾是西方的商业中心,约等于如今的纽约、伦敦和东京之和。
一个地域不大的小城邦,能保持旺盛生命力,也不曾发生大的内乱,原因之一是其独特的政治制度。在周边国家信奉独裁和世袭的时候,它却采用了民主。具体的,网上有很多文章在讨论。
作为威尼斯的boss,也就是总督(Doge),从公元697年的第一位到1797年的最后一位,历经120任。最近七个世纪,他们居住在圣马可大教堂旁边的总督宫(Palazzo Ducale),靠着海。
总督宫经历了多次火灾,最后一次是在1577年,之后的人们用白色伊斯特拉石和粉色维罗纳大理石进行了修复,如今布满粉色方格,并饰有花边,晴天时,在海边有着美丽倩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意大利,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足迹
Day12:威尼斯(学院美术馆-圣马可大教堂-总督宫-圣若望及保禄大教堂-圣洛可大会堂-圣方济会荣耀圣母大教堂-夜游)
威尼斯,我们接触到最普遍的认识,是它建在水上,很美丽、很浪漫。
也许,仅此而已。而事实上,这很偏见,威尼斯的底蕴要厚重得多。
公元5世纪左右,亚得里亚海岸的罗马城镇频繁遭受匈奴人、哥特人及其他形形色色野蛮人的洗劫,所以很多人便逃到了这里的一个个小岛之上,那时候它还只是个渔村。
后来点点房屋逐步扩展、相连,小船往来其间,便逐渐在泻湖上形成一大片聚集地,并成为城市。他们最初的目的仅仅是生存,可不是浪漫,只有迫不得已的人才会选择非常之路。
公元687年,威尼斯有了第一任总督,并建立共和国。刚开始附属于东罗马帝国,后获得自治。中世纪,因控制了贸易路线而变得富裕,更是趁十字军东征巩固了自身地位,吞并了拜占庭大片土地。14世纪后,步入鼎盛,成为意大利最强大、最富有的海上共和国。几千艘货船从蔚蓝的泻湖驶出,与全世界做着贸易。
登上圣马可大教堂的钟塔,看一眼如今的威尼斯。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意大利,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我们往往看着江南民居说,这原来都是徽派建筑啊。
它们的确很像,却又不一样,那有些什么差别呢?这个问题困扰了我好久。
首先,二者很相似,都是砖木结构,都有粉墙黛瓦马头墙的显著样式,又都与水相依,透着一股婉约,还都在砖雕、石雕、木雕上富有灵性,配上些青苔、芭蕉和细雨,一首首诗歌便脱口而出。
不过,徽派建筑主要在山区,房屋多依山势而建,傍溪流而成,门前或院内虽有水,但多清水,为清澈急流,有落差,上中下游水的使用有明显区分;而江南民居则在平原,因地制宜,环水而成,水流缓慢且如今已罕见清水,多发绿浑浊,临河建筑多有台阶或吊脚楼,更亲水一些,靠水面很近。
与之对应的是桥,徽州的桥功能性为主,除了极个别,大多简单,甚至平板,而后者的桥,几乎成了故乡的代名词,各种样式,轻巧细致。且多为拱桥,因为桥下有船,穿梭如织,往来于河道之间,或日常代步、或商贩往来、或轻弹曲调,多了一份水乡柔情。
此外,徽州人多从商,家里往往只有孤儿寡母娇妻,所以很多建筑的外墙高大防盗,四周高墙上也几乎无窗,采光与通风主要靠建筑院落的天井,而江南民居则小巧玲珑些,少有高墙,外墙也有开窗,一些临河的还会开整面大窗,满足通风要求。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浙江,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