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人类文明都是被大江大河所孕育。即使放眼于今天,我们仍非常明确地明白,对祖先在长江三峡地区沉淀下来的历史遗迹的挖掘和探索还远远不够,毕竟那是华夏祖先比较早期的活动地区之一。
三峡大坝是震惊世人的工程,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意味着对大自然巨大的改变,建成后的三峡水库将淹没560平方公里,面积达1080平方公里,会有多少古文物遭遇灭顶之灾,或再也不会被世人所见?
1997年6月19日,重庆直辖市正式挂牌的第二天,国家文物局与重庆市政府联合召开“三峡文物抢救全国协作会议”,这是重庆成为直辖市后的第一个会,足见其重视,文物保护工作要与三峡蓄水“赛跑”。
2006年5月20日,三峡大坝宣告建成。同一天,来自文物保护部门的专家宣布,通过十年对三峡沿岸即将淹没文物的抢救性保护,千余处文物和文物点也已得到妥善保护。这种结果是非常可贵的表现。
三峡文物保护工程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行动,仅重庆库区就有1087处文物点列入保护规划,最终考古发掘126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4.3万余件。全国72家考古单位云集三峡,占了三分之二,还有来自研究机构和大专院校的数千名文物工作者参与其中,也极大促进了中国考古学的发展。
2000年9月,国家成立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把三峡文物抢救中的一部分文物在这里展出。同时,原重庆博物馆并入,并加挂重庆博物馆馆名。重庆博物馆的前身是西南博物院,可是成立于1951年的老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足迹, 重庆
正在踩点国内的各大省级博物馆,重庆作为一个直辖市,也有对应的重庆博物馆,只不过它的另一个名字更响亮些: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它是中国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也是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
后者都是比较牛的,首批8家,包括南京、上海、陕西、湖北、湖南、河南、浙江、辽宁,还有北京、重庆、山西3家培育对象,都是省博。而国家一级博物馆已经130家了,首批也有83家,含金量并不太高。
说到远离中原的重庆对人类古文明的贡献,很多人的认知是有偏见和不足的,需看看《远古巴渝》展厅。
直到1984年,在重庆巫山县庙宇镇的龙骨坡遗址发现了上千件哺乳动物化石,还有一段左侧下颌骨和一枚上门齿化石,后被命名为“巫山人”,距今有201-204万年,是中国境内迄今最早的人类化石。
巫山人成为中国最早的人类,没有之一,取代了之前云南元谋人的这一称号,后者距今约170万年。而且,这个发现还这动摇了考古界普遍认为的直立人起源于非洲的说法,对人类起源亚洲说起到了推动作用。当然,这只是推断、猜测,并不像非洲拥有着非常完整的人类演化体系以及石器遗址、古人类化石。
目前,由于化石材料的缺失,“巫山人”是人还是猿,尚有一定的争议。这是95年著名杂志《nature》的封面,标题为《Out of Africa and China?》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安徽的名人很多,传说级的人物包括:有巢氏、燧人氏、姜子牙、庄子、老子,然后再排,应该就是朱元璋、曹操、包拯、华佗了。但博物馆里展出的,是以文物为主线的,所以传说级的人物,一般在博物馆里很少涉及,最多只是出现在壁画或者绘画作品里。安徽省博单独展出了一部分是:王侯风流、曹操雄略。
曹操是安徽亳州人,墓地一直是个谜,尤其“七十二疑冢”迎合着他在民间的“奸雄”形象,传得神乎其神。2009年,最终经国家认定,河南安阳的高陵墓被确认为曹操墓,并成为200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首。
曹操,卒于洛阳,遗体运至邺城下葬,邺城在今之河北邯郸和河南安阳。中国的帝王大多厚葬,秦始皇陵的兵马俑震惊世人,汉武帝更是以天下贡赋的三分之一修陵,想想我们如今的GDP,教育占4%,国防不到2%,就知道这是多么大的投入了。在秦汉这种风气下,一个诸侯王刘胜都能穿着金丝连起2498块玉片的金缕玉衣下葬,而曹操却能选择薄葬,着实不容易。以至于高陵墓至今都被质疑是否为曹操墓,因为太寒酸了。
反观亳州老家的曹氏家族墓群,即使全都被盗过,依然还出土了银缕玉衣这样的文物。至少可推断,这些人绝不是薄葬,被盗之前应有很多宝物的。这是董园一号墓,据传为曹操之父曹嵩之墓出土的银缕玉衣。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安徽, 手机, 摄影, 足迹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的城镇化率只有17.9%,而40年后,这个数字已经达到了60%,也就意味着有60%的人,长期生活在钢筋混凝土的城市里,远离了鸟语花香,淡忘了悠然南山。
慢节奏的生活、孩提的游戏、充满回忆的村落,慢慢变得不见。雾霾吸得久了,工作压得累了,我们怀念起曾经简单和悠闲的生活,怀念起没有PPT和高楼的世界,古镇也越来越受欢迎。
上海到杭州,中国最繁华的路段之一,中间是嘉兴,这里有西塘。在快节奏的都市里繁忙了一周,周末躲进古镇,回到白墙青瓦马头墙的古老时空。小河、古桥、石板路,一个古朴的江南水乡未曾变过,一处悠哉的村落人家尽枕河。散漫地走走停停,夜幕降临,眼所见处,却又尽是灯火辉煌。
江南是中国古镇密度最大的地方,名气最大的“江南六大古镇”,周庄、同里、甪直、乌镇、西塘、南浔。但如今随着旅游开发,已越来越同质化,要避免旅游经济导向下的千篇一律的建设,保持自身特色,而不丢了那曾经数百年延续至今的历史,这是个问题。
西塘,5A级景区,第一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疫情期间变得门可罗雀,夜景有了些许人间烟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手机, 摄影, 浙江, 足迹
我国有些省会的经济不如地级市,南京、济南、沈阳、南宁,还有福州。而福州在福建的影响力,连第二也难保,一是泉州、二是厦门,一个对比经济、一个对比知名度,福州都算不得靠前,存在感较低。
又来福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被称为“佛国”,有着多个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那都是我心向往的景点。可惜这次时间安排紧张,基本只在酒店、公司两点一线,下次若有时间,是要转转的。
窗外,有一塔,夜晚四周漆黑,唯塔一身净白,即使心中功利、烦躁或不宁,望一眼,似也能心若莲台、清净无埃。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也许便是如此般,潜移默化了一方人的性格。
塔名“定光塔”,但本地人更愿称其为“白塔”,与“乌塔”相对。始建于唐天祐元年(公元904年),由闽王王审知为其父母所建,距今已1100多年,时有一颗光芒四射的宝珠,故得名。共七层,砖心木塔,高66.7米。
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塔毁于雷火,明嘉靖二十七年(公元1548年)又重建,现存建筑是清道光年间重修。最近重测数据,高度为43米左右,显然清已不复唐之壮观景象。
三坊七巷、三山两塔,是福州的两张名片,白塔就是“两塔”之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处于年久失修状态,据说近期已开始维修,到国庆便可重新开放。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福建,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