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去江西,到景德镇,旁边是婺源,没赶上油菜花的季节,便来篁岭看看晒秋。
这里的建筑,其实都是徽派风格,犹如一把扇子,在山坡上展开。
婺源在古代一直属于徽州,是“一府六县”之一。它和徽州的历史相通,民风相似,又是朱熹的祖籍地,所以当蒋介石于1934年将其划归江西时,社会哗然,舆论鼎沸,各界人士纷纷上书进行了强烈抗议。当时的国民政府主要是出于军事需要,毕竟安徽进入婺源交通不便,而江西上饶到婺源则很顺。蒋介石还亲自赤膊上阵,给婺源县政府写了篇洋洋洒洒的公函。随后,抗日战争爆发,关系到了民族存亡,扯皮的事便放下了。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这件事又被提上日程。婺源县开的一个会,内容便是要求婺源隶属安徽。并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回皖运动”。几个月后,蒋介石妥协同意,但最终行政上完成,已是1947年。
1949年,全国解放战争中,再次因为军事原因,中央把婺源和上饶暂时安排到了一个专区,部队进入方便,容易部署。而之后进入和平年代后,各专区转为行政区,婺源没有改变,便一直隶属江西了。
如果放到现在,单纯看发展旅游的话,在江西似乎更有利。在安徽,古徽州有很多地方可以去,能让你看到审美疲劳,且更加精致和有文化底蕴,不必到交通不便的婺源。而在江西,旁边三清山、景德镇之后,加个徽派风格的村落调剂一下,离着也不远,反而更有吸引力。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江西, 足迹
江西的地理环境方面,北街长江,其余三面环山,从北到中是鄱阳湖平原覆盖,北有九江,南为南昌,出平原顺着抚河往东,是产才子的临川,如今叫抚州;顺着赣江往南,也产才子,古称庐陵,今叫吉安。再往南,进入山区,是赣州。这些沿河的平原是江西文化的核心区域,江西历史上的名人也基本都在上面几处。
景德镇位于东北部,三分之二地貌是山区。若站在农业文明的角度看,并不适合开垦,无法发展农业,人口发展受限。但若站在工业文明的角度,就发现它其实好处多多:一是山区多矿,很多甚至排在江西首位,自然适合瓷器工业。二是深山老林提供了足够烧窑的木材,而宋朝同期北方的那几个名窑,燃料上都捉襟见肘。三是山区地形有坡度,刚好正适合建窑,至今仍留存的龙窑,需沿着山坡几十米的长度。四是有山降水多,水系发达,可直通鄱阳湖到长江,方便大宗货物的运输。
有记载的是到清嘉庆时期,景德镇的人口已是九江府的数倍,甚至已和南昌相当,别忘了它还只是个镇。当时景德镇处处窑火,生产总值已占到清政府全国的15%,足见其规模繁荣,“工匠八方来,器成天下走”。这里有官窑、有民窑,始建于五代,并在宋元明清不断壮大,现今留存了不少遗址。这些年,政府把这些散落各地的古窑厂、古作坊、古建筑异地保护,便有了古窑民俗博览区,现为国家5A级景区。
其内装修、指示牌、牌匾,大多都是瓷制。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江西, 足迹
门口的牌子为中国陶瓷博物馆,其官方称呼应为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
中国的陶瓷历史悠久,在先民用火的过程中,偶然发现泥土经过烘烤后粘结变硬,便衍生出了盛放水和食物的陶器。截止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陶器,便是在江西万年仙人洞,距景德镇70公里左右。这并非偶然,江西随后又发现多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文物。
景德镇处于江西东北部,四周都是山,庐山、黄山、三清山、龙虎山围了一圈,其三分之二地貌是山区,有着丰富的矿产,多种矿产储量在江西排首位,且还是省内的三大煤炭生产基地,给陶瓷业提供了强力资源支持。我们熟知的高岭土,便因发现于景德镇的高岭村而得名,人们发现把它经过精细淘洗,捏制成坯,然后再烧制出来,有似玉般的晶莹质感,这便是瓷。景德镇虽然山多,但河川纵横,靠着昌江,直通西边的鄱阳湖,北上就是长江,又有着便利交通,便于贸易往来。
新平冶陶,始于汉世。这已经指成熟的工艺了,唐代更是销往关中地区,被称为“假玉器”。宋代,景德镇的青白瓷有着不低的地位,宋真宗更是把年号赐给了景德镇,但比起汝哥官定钧那五大名瓷,终究不是主角。而至元朝,设立官窑浮梁磁局,出了惊艳世人的青花瓷,那是景德镇的高光时刻。之后的釉里红因为极难的工艺,更是让景德镇瓷器技术到了巅峰。明代,浮梁磁局改为御窑厂,一直到清,为皇室服务了六百年,成了“天下窑器所聚”的制瓷中心。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江西, 足迹
黔灵山在贵阳市内,国家4A级景区,不仅自然风景优美,还有被列入全国汉族地区佛教重点寺院的弘福寺,很多到贵阳的人都会来此。当然,还有个重要原因是这里可以近距离接触到猕猴,很多的野生猕猴。
黔灵山开发较晚,明代以前这里是片未开发的荒野,虽然明朝来过一些名人,并开始为世人所知,但直至清初,这里依旧是“荒烟野树,人迹罕至,固虎豹之宅,而狐狸之居也”。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赤松和尚在此创建弘福寺,并名此山为“黔灵山”后,高僧名士、达官墨客便往来不绝,逐渐成了著名景点。
关于猕猴,其实比上面那些人来得更晚些。1966年以前,这里并没有野生猕猴,那一年从动物园跑出来几只,然后逐渐成了稳定猴群。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起,开始有意识地投喂,所以规模逐渐扩大。如今,它们一是不缺食物,二是没有天敌,数量已突破千只,并在每年以不低的增速继续繁殖。
猴子多了,是好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成了一张贵阳名片。但也有坏事,比如猴群数量激增,间接导致了黔灵山的红腹锦鸡基本灭绝,还用每年几千起的伤人事件让景区应接不暇。
有些潜伏在草丛里的猕猴,野性十足。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贵州, 足迹
按着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的名单去旅游,共有142座,分布在贵州的仅2座,且都在贵阳,一座弘福寺在黔灵山上,一座黔明寺在甲秀楼旁,正好都可以逛逛。
先去黔明寺,其建于明朝末年,清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重修,寺庙规模不大,但也是苦心经营。至清末战乱,寺内住僧纷纷离散,当地舒姓士绅趁无人照料之际,便将寺庙改为了家祠,更名“舒家祠堂”。
舒姓士绅有两个女儿,皈依东山寺方丈广妙法师住家修行,修行方式有点水,如今倒大有人在。1932年,广妙法师于东山寺任期届满,两个女儿便以弟子身份将其迎养于家祠。后来祠堂修缮,竟挖出乾隆三十六年(公元1771年)的重修黔明寺石碑,广妙法师遂得知真相,并起诉至法院。最终,判决舒氏退还寺庙,恢复黔明寺旧名,由广妙法师任主持。在广妙法师带领下,寺庙虽小,但有了发展,皈依者众,成了一方重要丛林。
住处离着寺庙不远,准备走路过去。出酒店,不多远,先到了文昌阁。其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于清康熙年间重修,而后历代均有修葺和扩建,现今已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九角建筑的文昌阁,好像全国仅此一例,而且内部梁柱,数量都是九的倍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摄影, 贵州,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