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高窟,一般就代表了敦煌,它也是很多国人旅游清单内不可缺的一个。虽然西千佛洞和榆林窟都号称莫高窟的姊妹窟,但来了这里才发现,差距还是挺大的。
它的开凿年代是东晋太和元年(公元366年),这一年中原皇帝司马奕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因为阳痿而被废的皇帝,不知道司马懿怎么看待自己这个名字同音的后代。但这是中原的公元纪年,若放眼到河西走廊和敦煌这个地区的话,具体的朝代则应是前秦。
西晋灭亡后,司马氏南渡,于南方建立东晋,而北方则进入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五胡十六国时期。敦煌脱离中原管制后,被张氏家族建立的前凉控制,虽然前凉的灭亡时间要延续至公元376年,但在366年时,此地已归属前秦,故莫高窟开凿的纪年应为前秦建元二年。当然,同是公元366年。
五胡包括匈奴、鲜卑、羯、氐、羌,若想容易记住,就记谐音“匈奴抢鲜卑的姐”。前秦是氐族政权,虽是少数民族,却只有它是农耕民族,也正是因此,在他们建立的政权下的敦煌才有了这般模样。前秦要发展佛教,是便于凝聚多民族和向西域发展的经略,莫高窟一定程度上是佛教的国家政治化战略。哦,废掉司马奕的是恒温,他几次北伐败给了前秦,而若是晋朝掌握敦煌,未必会有莫高窟。历史总是百结交错。
自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乐僔和尚在莫高窟创凿洞窟起,积累出此处辉煌。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甘肃,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四大石窟包括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都已去过,如今都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查了一下,除了这四个,还有大足石刻、乐山大佛、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飞来峰造像,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当然待遇略有不同,以独立石窟列入世界遗产的是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大足石刻四个;乐山大佛和峨眉山一起,飞来峰造像和西湖一起,剩下的麦积山石窟、克孜尔石窟、炳灵寺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则都是丝绸之路遗产的组成部分。
人们所说的敦煌石窟,除了莫高窟还有西千佛洞和榆林窟,只是莫高窟名气太大,让人忽略了其他两个。
敦煌西线这些年开发的相对成熟,也比较火爆,而西千佛洞作为途中必过的一个景点,来得人也相对多些。可即使如此,依旧是人少得可怜。我们这次到的时候,基本就十几个游人,免费讲解刚凑够一拨。
因莫高窟又被称作“千佛洞”,而它位于西边,故得名西千佛洞。它的洞窟形制、壁画风格均和莫高窟基本一致,故被称作莫高窟的姊妹窟。其始建年代也相近,甚至还更早些,现存的22个洞窟中,最早的可至北魏时期。
它建在党河北岸的断崖之上,党河是敦煌的母亲河,是千万年来敦煌绿洲唯一稳定的水源。它是疏勒河支流,但现在因水少已不再注入疏勒河,主要原因是上个世纪末建成的水库将水流100%截留使用,导致了下游干涸。也没办法,是维持敦煌农田灌溉和市内民生的不得已而为。
因内部无法拍照,便在外面留了几张。喜欢这种荒凉感,虽然种了些柳树,还是些老柳,有了些许绿意,反而更衬出荒凉。像六朝沦为废墟后,韦庄到那留下的诗: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甘肃
敦煌有西线和东线两条路,而西线行程相对丰富,文化遗址有玉门关和阳关,自然景观有雅丹地貌,都是比较有特色的,有别于中原地区。上次来,还仅仅是看看雅丹地貌,这次景区便已经有了欣赏大漠落日与星空的安排。因为这边天黑的晚,连景区观光车的营业时间都调整到了九点,这营业时长在全国也算长的了。
雅丹一词来源于维吾尔语,本意是陡峭的小山包。
它是一种风蚀地貌,一般存在于极端干旱、持续强风、缺乏植被、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严重的地区。它的基础条件,得先有个干旱的古湖泊或者河流沉积而成的砂泥岩层,然后再受地质运动进行抬升,使得裸露地表的部分经过物理风化而形成垂直裂隙,最后是持续定向的强风携带着砂粒沿着裂隙不断侵蚀,逐渐形成沟槽,也就是风蚀谷,雅丹地貌基本就形成了。这些风蚀谷的走向和主风向保持一致,大部分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坍塌,有些比较坚硬的会成为孤立的凸起,有些还能成为独特的造型,不过三分靠看,七分靠想。
在中国,雅丹地貌主要分布在新疆、甘肃、青海、内蒙古四个省区。新疆主要在罗布泊、克拉玛依、哈密;内蒙古主要在阿拉善;青海主要在柴达木;甘肃主要在敦煌。
因为风大,且特殊地貌形成的风道,导致晚上听起来鬼哭狼嚎似的,再加上独特外形,行走其间就像到了阴曹地府,故国内这些雅丹地貌景区都被称作“魔鬼城”,这又叫“敦煌魔鬼城”。它紧邻着罗布泊,是古疏勒河与党项河的交汇地带,后受青藏高原隆起影响,导致古湖盆地裸露地表,被风蚀而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甘肃, 单反
玉门关,因中原王朝的茶叶和丝绸从此进入西域,而西域附近的玉石由此进入中原,故得“玉门”之名。
如今的景区主要分三个部分:小方盘城,即汉代玉门关遗址;大方盘城,原河仓城遗址;当谷燧,汉武帝在嘉峪关到玉门关之间修筑的长城遗迹。它们之间相离得很远,需要坐景区大巴,当谷燧和大方盘城之间有17公里。敦煌归酒泉,而酒泉是甘肃最大的地级市,即使放眼于全国,论大小它也能排进前十。若是再直观些对比的话,酒泉的面积比整个河北省还要大些,超了吉林、湖北、广东、贵州、江西、河南、山西等一众省份。所以,这里的景区都可以用大来形容,到这也只能自驾或包车。
和阳关一样,它同样有着两种身份:
一种是现存的遗迹,始建于汉,和阳关同属汉武帝设“四郡两关”中的“两关”,如今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基本是现存最完整的汉代土遗址。
另外它还是个文化符号。很长一段时间里,它因土壤贫瘠,水利难兴,成为农耕文明的极限边界和终点,是中原王朝的国门,哪怕是远征部队,到这也是官方保障的终点。王之涣作《凉州词二首》: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它是春风不到的边塞终点,是前路无人的渺茫;王昌龄作《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它是建功立业的象征,是誓死不归的家国情怀。岑参作《玉门关盖将军歌》:玉门关城迥且孤,黄沙万里白草枯。它是戍边苦寒,是荒凉的象征;李白作《关山月》: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它是极目天际,是遥远的象征。
去的地方越多越觉得诗词重要,它是一个集体的印迹,否则我们很难说明白玉门关的文化符号是什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甘肃, 单反
河西走廊最西端是敦煌,汉时为汉王朝最西的领土,丝绸之路至此分成了两条,一条经玉门关往北,到车师、昌吉,也就是如今的吐鲁番、乌鲁木齐一带,继续西行可到李白的老家碎叶城;另一条经阳关往南到楼兰,然后分克拉玛干沙漠南北两条路,北面是龟兹、大宛,南面是精绝、于阗,一个小环线后继续往西。
我们对西域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丝绸之路和河西走廊,心中的主角是汉朝。我们对阳关和玉门关的认知,主要来源于塞外诗,所以心中的主角是唐朝。这大概就是一个民族集体的文化印迹。
唐代元二要出使安西,王维送他至渭城,即如今的咸阳,这是出长安渡渭河的最后一站,写下了《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后被谱曲为《阳关三叠》,成了中国十大名曲之一。一首诗,直接改变了阳关在国人心中的代表意义。
安西是指安西都护府,由李世民设于唐贞观年间。王维写这首诗的时候,其治所在龟兹,即如今的新疆库车,那正是唐和吐蕃在安西四镇反复争夺的时期,是战场前沿。到龟兹要走南段,故需出阳关。至于元二是谁,史书没有留下,是否平安归来,我们亦不知。只知道后来安西沦陷,中原王朝在其后数百年与之断了音讯,不知其处境的。说了这么多,便更能感受其离别之情了。后人从此多用“阳关”代离别,白居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辛弃疾: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余事且加餐。柳永:一曲阳关,断肠声尽,独自凭兰桡。
阳关、玉门关、敦煌三地成掎角之势,因其在玉门关之南,而得名“阳关”。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摄影, 甘肃,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