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了那么多篇文章讲了丽江三镇和纳西族过去的历史,那如今这座古城现在有什么?
旅游宣传上,它是个著名景点,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国家5A级景区。近些年来,还被贴上了很多标签,比如浪漫、发呆、艳遇、慢生活、逃离城市、废柴天堂、疗伤圣地、文化乌托邦等,并成为各种小说、影视、歌词中的常客。先不论标签的合理性,这种现象的原因才是需要探寻的。
首先,是古城形制。它是一个国内罕见的保存较为完好的少数民族古城,它不受中原古城建设的条条框框影响,既没有城墙,也没有横平竖直的街道,这样不仅更加因地制宜,而且大大增加了古城的人情味,变得更易亲近。况且,在丽江坝这片群山间的平原上,木氏土司只需守住少数几个关隘,便可高枕无忧,再加上他们所面对的是强大的中原王朝,核心风险绝不是如何守住城市,而是如何保持政治平衡,所以它便成了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没有城墙的古城。虽然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治理下的丽江也曾建过城墙,但没有保存下来。
其次,是内部风貌。黑龙潭的泉水流到丽江后,被分成一个网状水系覆盖全城,家家户户可引活水入门。整个古城建了365座石桥,每平方千米密度达95座,高居全国之首,甚至让江南一众水乡也望尘莫及。而且云南本是鲜花大省,丽江的野生花卉更是多达870余种,再加上热衷于种植鲜花的习俗,使整个城市格外鲜亮。
最后,核心是人文。丽江作为多民族相融的前沿,纳西族、白族、藏族、汉族为主导的沧桑岁月里,这里有过冲突、碰撞、消解、融合,最终成了如今多彩的民族色调和包容的文化底蕴。也正因此,它才能开放地接纳来到这里的形形色色人群,涌入的新鲜血液让它不断发展和变化,成了人们内心所想看到的一面。
丽江,给人的感觉和其他古镇确实不同,但又道不明,不是眼前之所见,而是心中之所感。
那种感觉,就像似曾相识,使得在此的时光都变得柔软。
它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和中国大多古镇水乡的青瓦白墙不同。
它鲜花遍地,几乎随处可见,在高原热烈的阳光下,炽热地盛开着。
可以找个客栈,小院鲜花,咖啡品茶,晒着太阳发呆。这里的客栈,能满足你的各种想象。
也可以在这长期旅居,去去身上的班味,远离一段时间的牛马生活。哪怕菜市场,抬头也随见雪山。
形形色色、来往匆匆的人们,在这里挂上许愿牌。心之所愿,无所不成。
这里从不缺少网红打卡点,且日新月异。唯有江主席的题字和大水车,是始终高居榜首的。
这里有各式的民族风情,而纳西族和藏族是核心基调,客栈和饭店基本以这两种风格为主。
除了建筑风格,最有纳西特色的,便是东巴文字。
其形成于唐初,那是纳西族刚迁徙到丽江坝的时候,原本是纳西族东巴教祭司使用的象形文字,主要在东巴仪式中诵读,而非日常交流之用。所以,它能跳出普通文字的框架,即是交流工具,又是通灵媒介,而后者的神秘色彩给了现代人无尽遐想。
目前,虽然仍存东巴经4万余册,虽然它也只有1400个字,但却组成了高达2万多个词汇。它的意义表达,主要靠东巴祭司的二次创作,这就像是搭乐高或者积木,很多只有本人能解释。所以它需要还原语境,需要东巴祭司的仪式化解读,而如今能做到的已寥寥无几。现在,更多的只是文旅上的宣传和单字的象形之意,但那些美好寓意的象形文字所传递出的情感和愿望,亘古未变。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