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瓦丽人,如今大约有100多万,占到尼泊尔人口的6%。他们有着独特的语言,不同于藏语、印度语和尼泊尔语,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他们的起源很神秘,大多都具有蒙古人和高加索人的身体特征。
帕坦(Patan),是尼泊尔最古老的城市之一,与加德满都间隔着浑浊的圣河巴格玛蒂,曾经是个独立城邦,后在马拉王朝时被统一,反而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与繁荣。
这里纽瓦丽风格的庙宇和宫殿,是全尼泊尔最精美的,吸引了很多游人。同时,建筑风格受佛教影响很大,甚至还影响了城内的其他印度教建筑。如今,在帕坦古城的四个角落,依旧矗立着公元前250年孔雀王朝时所立的阿育王柱。
10月9日 从纳加阔特到达这里已经是下午一点多。径直到了广场南部,找了一个最高的参观点,一壶咖啡,一份momo,望着窗外,倒也自在。加德满都过于喧闹、巴德岗过于安静,而帕坦众多的微笑,是给我们印象最好的广场。
这大概是帕坦最具代表性的照片了,克利须那寺和塔莱珠神庙成了主角。
中午,时间散漫,站在帕坦杜巴广场边高处的餐馆里,用长焦看着克利须那寺(Krishna Temple)上的鸽子,发情、交配,如同这里不断出现在宗教雕刻中的场景,欲望之外的生命繁衍,影子美极了。
下楼,过十字路口,第一个建筑是桑里连宫院。
门窗的雕刻很美,只是最近见了太多,似乎对这个已经审美疲劳了,但若细看,在门上窗户的右侧窗框上,竟然还雕刻着一只蜥蜴,那种对于细节的追求,远超出了我们眼睛所见。
前有雕像,有象神、有猴神,还有毗湿奴的化身纳辛哈。这个雕像的故事,在昌谷纳拉扬谈过。
前走,有狮子,这里是巴伊拉布门(Bhairab Gateway),进入便是幕尔宫院(Mul Chowk)了。
门前巨大的狮子,已经静默了几百年,安静地看着人来人往,看着你方唱罢我方登场的粉墨人生。
前走是塔莱珠神庙(Taleju Temple),其后为Degutalle神庙,它们都仅允许印度教进入,不对外开放。
对面,有尤加纳兰德拉·马拉国王(King Yoganarendra Malla’s Statue)的雕像。雕像在一根高耸的立柱上,建于1700年,上面有着国王和王后的形象,头上有一只眼镜蛇,蛇上有一只小鸟。传说只要这只小鸟还在,国王就能重回他的宫殿,还有一个传说,若是这只小鸟飞走了,那么Vishwanath神庙前的大象就会到Manga Hiti水池饮水。
这个水池便在比姆森寺(Bhimsen Temple)旁边,大象后面也会找到。
往回走,往南,是哈利桑卡神庙(Hari Shankar Temple),后方便是塔莱珠神庙。这个庙由上面那位国王的女儿建于1704-1705年间,里供奉着以为半毗湿奴半湿婆神的特殊神灵,即哈利桑卡(Hari Shankar)。
再往南,便是看了半天的克利须那寺(Krishna Temple)了,建于1723年,典型的印度石庙风格。
回到国王立柱,往北有拍电影的,背后是个砖泥结构的锥形神庙,建于1509年,供奉的是毗湿奴狮头人身的化身纳辛哈。
这个角度看,是那个著名的克利须那神庙(Krishna Mandir),与克利须那寺风格相似,但不是同一个。下篇再做介绍。
国王立柱北,有Jagannarayan神庙,又称Char Narayan,供奉着毗湿奴的化身,纳拉扬。其建于1565年,是广场上最古老的寺庙,雕刻异常精美。
将屋檐下的雕刻放大,情色话题是离不开的,有人还有动物,细节均在。
精细的雕刻,想起了刚到帕坦时见到的第一个寺庙,比姆森寺(Bhimsen Temple)。这个寺庙曾经历过一次大火,损毁,现存建筑为1682年重建,1934年的大地震后又进行了重修,里面供奉着商业之神Bhimsen,非印度教徒是不允许进入的。
屋檐下,有着非常精美的雕刻。
只是,寺庙似乎并无保护,怪不得这里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了濒危世界遗产。
做生意的人们,没有这种意识;国家,似乎也一直忙于内部稳定,尚还无暇顾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