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出差,回广州途中,经过自力村碉楼群,便在高速边。只是已将近五点,景区马上便要关门。
开平,属广东江门市,著名的华侨之乡,更因碉楼而闻名,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碉楼始于明清,盛于民国,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不仅集防卫和居住为一体,还集中西文化为一体。其产生与形成主要是由于这边华侨较多,又奉行落叶归根的传统,携财归乡,导致匪患猖獗,故急需一种防御强的建筑,所以出现了坚固厚实、铁板门窗、四面悬挑,遍布抢眼的碉楼。
那个时期,正好又是中西文化相互冲击的时期,国内已经开始出现大量西式建筑,但多数为被迫接受,而开平则是人们根据自己意愿向不同外国建筑样式的主动借鉴与融合。不同的华侨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不同的经济能力,造就了碉楼的千姿百态。
碉楼最多时曾达3000余座,现存1833座,在整个开平市内星罗棋布,分布在各个村庄,多者十几座,少者一两座。自力村,曾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共有碉楼十五座。
自力村,最早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建村,建国后的土改时期,安和里、合安里、永安里三村合并,取意“自食其力”而得名。大多为华侨。
进村要先过一条栈道,蛙声一片,虫鸣不止,芳草青青,星星点点的格桑花点缀于其中。
请了导游,小伙子,讲得很不认真。
进村遇到的第一个碉楼是湛庐,在右手边,是这里最新的一座,建于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它也是整个开平最晚的一座碉楼。
对面有祠堂,还有几处平房,为村史展览馆。来得匆匆,并未去看。
跟着导游往前走,过池塘,很多荷花,中间是叶生居庐,右侧为铭石楼。
自力村现存十五座碉楼,分九楼六庐,有三座对外开放参观。其中建于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的铭石楼是自力村最大的,最精美的碉楼,为主要参观景点。
建筑者为旅美华侨方润文,钢筋混凝土结构。碉楼中下部简洁,门窗均为德国进口的铁板,异常坚硬,现在摸摸都有种厚实的感觉,且异常平稳。碉楼上部豪华,五层敞廊,廊柱仿罗马柱式,六层的山花为巴洛克风格,还有个穹顶,需要换个角度去看。
铭石楼现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收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皮箱子,是那个年代华侨归国的标志,箱子的大小,钱财的多少,便是还乡的“衣锦”。
登上楼顶远望。右侧的,竹林楼,因坐落在竹林中而得名,建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
后方,从右到左,依次是安庐,建于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居安楼,建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云幻楼,建于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养闲别墅,建于民国八年(公元1919年)。
再来一张,最右边的云幻楼后面还有龙胜楼,靠左一点,是自力村最早的一座碉楼,建于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再左边是养闲别墅。
最左边是铭石楼;逸农楼在中间,被树遮住了大部分,建于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振安楼是右边那座,建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
开平碉楼,依据建筑材料的不同而分为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等集中,其中混凝土楼现存最多,达1474座,占80.4%,自力村亦是如此。
我们之后又参观了叶生居庐,虽然还有几分钟到景区关门时间,但当地人的时间观念显然不足,早早关了大门,准备回家吃饭。不过,在同事的强硬要求下,愣是又进去看了一通,还挨个打开了窗户,导游小伙计也无奈地讲了讲…
此应是澜生居庐,建于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
养闲别墅,左侧背后是耀光别墅,建于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球安居庐,建于民国十九年(公元1920年)。
十五座碉楼,这里出现了十四座,漏掉了官生居庐,建于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应该在刚进来的时候右侧。现在想想,应该是吃雪糕的地方。可惜没有拍照。
此为振安楼。
深院小门,林木葱葱,尘封过往,曲径幽深。那些远去的故事、传奇、悲欢、喜乐、刀枪、烈风,如今早已归于平静,不管当是时多么惊天泣地,多么恩仇如海,如同我们手里握不住的沙粒,点点落下。终是等待着忘记,铺上一层沧桑,供凭后世人浮光掠影。
看着挺有感触,那些我们曾以为过不去的过去,最终都会过去。
确实挺美,曾与这片碉楼擦身而过,不过看到这博客也算到此一游,可能比本人自己去看更印象深刻。
@, 以后有机会,把开平其他地方的碉楼也转一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