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最初听到这个名字,是在初中的语文课本上,“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之后,便是在三国系列的游戏中。
有同事总结南阳的特点: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山清水秀、物产丰富。
人杰地灵,是指这里有很多名人,如张仲景、诸葛亮、张衡、刘秀、姜子牙、范蠡、韩愈等等;历史悠久,是指这里不仅有恐龙蛋和南召杏花山猿人遗址,还曾作为商代都城,同时也是中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山清水秀,是指这里有世界地质公园伏牛山、南水北调源头丹江水库,山美水美;物产丰富,是指这里不仅有大量的黄金、石油等矿产,还因位于南北交界,植物种类极其丰富,有“中华药都”之名。
不过南阳的城区,及市内建设颇有些落后,远远望去,大片的、建设之中的、空无一人的新楼正在拔地而起,但整体看来还是偏落后,远不如郑州,亦不如洛阳。市容市貌也相对要差些。衡量城市的建设水平不应以经济大小作为主要标准,但这里即使城市之外拥有大片的森林和水资源,却没有很好地是城市融入其中,居民仍在钢筋混凝土之中,隔绝了新鲜。
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乡,当地随处可见张仲景大药房。
医圣祠,其始建年代不详,但明、清两代均有扩建,为“万世医宗”、“医中之圣”张仲景的墓地所在地。匾额三字为郭沫若所题。其内,基本空无一人。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卡片, 摄影, 河南
好像是打算把北京转个遍,于是开始寻找有兴趣的景点,老婆相中了这里,因为有恐龙化石。
后来才知道,中国古动物馆是我国第一家以古生物化石为载体的国家级自然科学类专题博物馆,目前是目前亚洲最大的古动物博物馆。门票似乎是15元,包括旁边虎年说虎的一个展览。
一进门,便看到这么两具化石,个头、气派十足。用句俗话说,“霸气外露”。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RICOH R8, 北京, 足迹, 卡片, 摄影
雨崩——在世界的尽头说爱你。
虽说这些年徒步的路途已经不少,但若单论强度,还没有超过雨崩的。
前段时间,看到墨脱在修路,处处都在报道人类的伟大和中国的强盛。虽然咱还是要吹响主旋律,但心里着实有些着急,那是我们将在近期挑战的徒步目标,路一修,便失去了原始味道,丢了诱惑。然后又在中央新闻频道看到报道,雨崩也要修路。
曾经徒步过雨崩(可点击雨崩村),知道那里的原始、那里的纯洁、那里的美丽。而这一切都是相互呼应,因为原始,所以纯洁,所以美丽。而一旦现代文明的过多介入,那一切,或许便会不在。

雨崩,这个梅里雪山深处,离卡瓦格博最近的村庄,一直因它那美丽的景色,高强度的徒步路线,而被称为“脚下的地狱,眼中的天堂”,更有标语:“不去天堂,就去雨崩”。
虽然已有不少驴友拜访,但因为这里始终无法通路,便挡住了绝大多数“到此一游”的人们,吓走了很多不够虔诚,不够坚决的游人,使得雨崩村仍保持着原始的状态。很长一段时间,来这里的只有三种人:当地人、徒步者、转经的藏民。
但这些年来,随着游人增多,当地赶骡的居民也逐步增多,所以,也有一些体力较差者骑着骡子进入雨崩。当然,没有脚下的炼狱,是无法体会到雨崩为何称为“天堂”。
多数的徒步者,来这里,一个是挑战自己的极限,一个是感受宗教的神秘,还有便是那对自然的敬畏。一旦雨崩变得唾手可得,我想,很多人便放弃了这里,雨崩也将变得平平庸庸。装了空调热水器的雨崩,会是个什么样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云南, 足迹
本以为冰雕这种东西只有东北才有,没想到今年张家口也搞了一次,全名为“中国·张家口第一届大型冰灯艺术节”。据报道,本次冰灯展的投资达千万元,这也使得张家口成了继哈尔滨、北京之后,我国第三座举办大型户外冰灯艺术节的城市,倒是倍儿有面子。
不过,在张家口,这个消费水平略低的城市,卖50元的票价,能有多少客源呢?除去那些各种渠道搞来票的人,恐怕没多少人会自掏腰包过来。所以,个人猜测,赔钱很严重。尤其今年冬天不算太冷,春节期间已经融化了不少。
大年初一晚,一家人过去看看。
入口,大境门。
大好河山、山河好大。

进门处的冰制城门,还是很壮观的,尤其是第一次见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卡片, 摄影, 河北, RICOH R8, 足迹
来宁波开会,主办方组织去普陀或奉化游玩,选择前者的占了绝大多数。年初嘛,都想烧点香,求个好年景,何况这里还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亲自上门要虔诚得多了。
先坐车大约两个多小时,然后再转乘快艇,才到了普陀岛上。抬头猛然间发现“舟山群岛”四个字,这个曾在小学地理书上看到的名字,竟已忘却了许久,变得那么遥远,像是尘封的记忆和儿时的伙伴,那毕竟是曾经心向往的地方。普陀岛,便是其1390座岛屿中的一个。
普陀山,宋代以前名“梅岑山”,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观音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是老婆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已经去过。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目前还没有去过。
为什么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成因是什么呢?去的时候匆忙,导游也讲得模糊,回来查些资料,大概有了些了解:
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印度僧人至普陀山,于潮音洞前焚烧十指,得见观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此为普陀山与观音结缘的最早文字记录。
至唐咸通四年(公元863)(《佛祖统纪》中作“唐大中十年”),有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迎请观音像归国,船至梅岑山莲花洋时遭遇风浪,数次出行而不果,遂信观音不肯东渡,选定了普陀山为道场。岛上张姓渔翁听闻后,献出住宅,供奉圣像,并改之名为“不肯去观音院”,慧锷大师成了普陀山的开山祖师。其后,山上逐渐寺院林立,且均为供奉观音菩萨。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大臣王舜封奉旨出使三韩(今朝鲜),途遇风浪,巨龟挡路,舟搁浅。而此时,自普陀山潮音洞升起金光,现观音像,随后巨龟消失,海面平静,舟复行。事毕还朝,奏明圣上,称此乃祥瑞之像,宋神宗钦赐匾额“宝陀观音寺”。之后,朝廷先后重修普陀寺院,并豁免税赋,且几乎每年都遣派大臣进山上香,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传说继续传播,且越传越神,结果很多出海船只均改道此处出海,凡遇风浪者,望山而拜,皆获平安。
还有一说,比较流行,是据佛典《华严经》内的描述:“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陀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静,华果树林皆遍野,泉流池沼悉具足”。不论“补陀洛迦山”的名字,还是关于形象的描述,均与普陀山有诸多相似之处,且由于《华严经》出自释迦牟尼之口,便有了佛经的理论支持,称“佛指名山”。不过,个人感觉把普陀山等同于补陀洛迦山,还略有牵强。
我们只能说,综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使得普陀山成为了观音菩萨在中国的道场。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卡片, 摄影, RICOH R8, 浙江,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