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山

  来宁波开会,主办方组织去普陀或奉化游玩,选择前者的占了绝大多数。年初嘛,都想烧点香,求个好年景,何况这里还是观音菩萨的道场,亲自上门要虔诚得多了。
  先坐车大约两个多小时,然后再转乘快艇,才到了普陀岛上。抬头猛然间发现“舟山群岛”四个字,这个曾在小学地理书上看到的名字,竟已忘却了许久,变得那么遥远,像是尘封的记忆和儿时的伙伴,那毕竟是曾经心向往的地方。普陀岛,便是其1390座岛屿中的一个。

  普陀山,宋代以前名“梅岑山”,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观音菩萨的道场。文殊菩萨的道场在五台山,是老婆随身携带的护身符,已经去过。峨眉山,普贤菩萨的道场;九华山,地藏王菩萨的道场,目前还没有去过。
  为什么普陀山是观音菩萨的道场,成因是什么呢?去的时候匆忙,导游也讲得模糊,回来查些资料,大概有了些了解:
  晚唐,大中元年(公元847年),有印度僧人至普陀山,于潮音洞前焚烧十指,得见观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此为普陀山与观音结缘的最早文字记录。
  至唐咸通四年(公元863)(《佛祖统纪》中作“唐大中十年”),有日本僧人慧锷大师从五台山迎请观音像归国,船至梅岑山莲花洋时遭遇风浪,数次出行而不果,遂信观音不肯东渡,选定了普陀山为道场。岛上张姓渔翁听闻后,献出住宅,供奉圣像,并改之名为“不肯去观音院”,慧锷大师成了普陀山的开山祖师。其后,山上逐渐寺院林立,且均为供奉观音菩萨。
  宋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朝廷大臣王舜封奉旨出使三韩(今朝鲜),途遇风浪,巨龟挡路,舟搁浅。而此时,自普陀山潮音洞升起金光,现观音像,随后巨龟消失,海面平静,舟复行。事毕还朝,奏明圣上,称此乃祥瑞之像,宋神宗钦赐匾额“宝陀观音寺”。之后,朝廷先后重修普陀寺院,并豁免税赋,且几乎每年都遣派大臣进山上香,政府起到了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传说继续传播,且越传越神,结果很多出海船只均改道此处出海,凡遇风浪者,望山而拜,皆获平安。
  还有一说,比较流行,是据佛典《华严经》内的描述:“善男子,于此南方有山,名补陀洛迦,彼有菩萨,名观自在”;“海上有山多圣贤,众宝所成极清静,华果树林皆遍野,泉流池沼悉具足”。不论“补陀洛迦山”的名字,还是关于形象的描述,均与普陀山有诸多相似之处,且由于《华严经》出自释迦牟尼之口,便有了佛经的理论支持,称“佛指名山”。不过,个人感觉把普陀山等同于补陀洛迦山,还略有牵强。
  我们只能说,综上,历史上的种种原因,使得普陀山成为了观音菩萨在中国的道场。


  从码头下车,过紫竹林,至南海观音铜像,其建于1997年,全高33米,为精铜所铸,左手持法轮,右手结无畏印。身旁有浙江的同事慨叹,“这只手给浙江挡住了数不尽的台风啊。”
  另相传,在1997年农历9月29,铜像建成开光之时,曾天现祥瑞。那天本是乌云密布,可当妙善方丈宣布开光开始的时候,铜像上方的天空破开一个小口,似观音头像轮廓,从中透出一道阳光,照于铜像之上,金光闪闪。当时在场的5000余信众亲眼目睹,伏地而拜。据说有视频记录,可点击查看北京电视台录制的节目
  观音菩萨面朝大海,身体有些前倾,似正婉婉而来。


  这里其实是东海,但古时以长江为界,其南均称之为南海,故名“南海观音”。


  去普济寺路中,遇一多宝塔,又名“宝佛塔”、“太子塔”,为普陀山的镇山三宝之一。其建于元统二年(公元1334年),全部用太湖石砌成,是江浙一带唯一保存完整的元塔建筑。


  普济禅寺外的放生池,见一白鹤,于此间翩翩起舞。天气阴沉,云雾缭绕,颜色对比之强烈,竟宛如仙境。


  普济禅寺,始建于唐咸通年间,为普陀山供奉观音菩萨的主刹。公元1080年,宋神宗赐匾,改其名为“宝陀观音寺”。南宋嘉定年间,又有御赐匾额“圆通宝殿”。明初,朱元璋实行海禁,毁寺。明万历三十三年(公元1605年),朝廷拨款重建,赐匾“护国永寿普陀禅寺”,成为江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寺院。清康熙年间,寺院被荷兰侵略者劫掠一空。公元1689年,康熙下旨重修。至雍正九年(公元1731年),基本完成,目前的多数建筑都是这个时期内建成的。抗日战争后,寺院变得萧条,“文革”时又遭严重破坏。直至1979年,才开始全面修复,成了如今规模。


  寺外,碑亭


  出普济寺后右转,在景区内解决午餐,而后上山。话说,如果木耳算山珍,紫菜算海鲜的话,那真是山珍海味啊。

  先遇第一块名石:心字石


  西天门,由三块巨石构成的石阙,仅容一人通过,上书“西天法界”,右书“证菩提道”,由此可上达摩峰。


  遇到第一个庵,是尼姑庵:圆通禅林。其始建于明,有“海山第一庵”之名。我们人多,不便叨扰。
  第二个庵,是梅福禅院,又名“梅岑禅院”、“梅福庵”,始建于明,至清乃呈今之格局。其内有炼丹洞,常有泉水流出,据说喝之可延年益寿。


  其内建筑,掩映于山林之间,清净而脱俗。



  三大名石之一:磐陀石,其为普陀山的标志性景点。上下两石,缝隙如线,竟似无着处,却又安稳如磐。上有抗倭将领侯继高所书的“磐陀石”三字,“磐”字少了一点,“石”字多了一点,问其原因,曰:保持平衡也。


  上书“天下第一石”


  旁有一石,形似水牛,栩栩如生。


  磐陀石旁有明代所建的灵石禅院,近代,妙善大师曾组织重修。

  继续前行,可见普陀三大名石之:二龟听法石。
  导游讲,据传某次观音菩萨在普陀山讲经说法,东海龙王派了两个龟相前来听法,结果听得入迷,不愿回去。龙王大怒,将他们变成了石头,成今天模样。


  前行至观音古洞,顺时针绕行一周,拜别观音菩萨,出景区。

  下山途中,遇景区内的民居。好像在普济寺旁边,也有一些小巷,应该也是民居,不大确定。


  雨,始终未停。



, , , ,
Trackback

no comment untill now

Add your comment now

无觅相关文章插件,快速提升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