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陶之后,甘肃省博的第二个展览是庄严妙像佛教艺术展。展览以历史时间为主线,分为佛法东渐、盛世梵音、花落人间、花萼同辉、敦煌遗珍等六个部分,用文物展现了佛教在甘肃这片地区的传播和发展轨迹。
汉武帝凿通西域后,佛教自东汉开始传入中国,而河西走廊上的甘肃则成了佛教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僧侣在此西来东行。
“天下石窟在中华,中华石窟在甘肃”,甘肃的石窟可由西向东分为河西、陇中、陇南、陇东四大窟群,共五十多处石窟。有被称作“绘画博物馆”的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东方雕塑馆”的天水麦积山石窟,以及最早有明确纪年的炳灵寺石窟、武威天梯山石窟和南北石窟寺等。这些石窟从十六国开始,一直延续至宋元,有的甚至延续到明清了,时间跨度长达1600年之久。中国四大石窟已经都去过,有两个便在甘肃。
自东晋十六国时期,佛教有了很大发展。十六国时期,甘肃地方先后为前凉、后凉、北凉、南凉、西凉及前秦、后秦、西秦所统治或部分统治。碰巧这些统治者大都尊崇佛教,尤其喜欢开窟造像、建寺立塔、翻译佛经,特别是北凉时期。《雪中悍刀行》的北凉,和这不是一回事。
北凉都姑臧,也就是如今的武威,开创者是段业,但被匈奴人沮渠蒙逊篡位。之后发展为凉州最大势力,还灭掉了西凉。后投降于北魏,亡于柔然。沮渠蒙逊时期是北凉政权的鼎盛时期,承玄是他的年号。
田弘石造佛像,北凉承玄二年(公元429年)。
菩萨头像,唐代时期(公元618-907年),敦煌莫高窟。
和上面北魏时期的头像对比,到唐代能明显感觉到被汉化和世俗化了。
楷书《贤愚经卷之二》,隋代(公元581-618年),敦煌莫高窟。
楷书《大般涅般经卷第十八》,隋代(公元581-618年),敦煌莫高窟。
《藏文写经》,唐代时期(公元618-907年),敦煌莫高窟。
一组彩塑菩萨像,唐代时期(公元618-907年),敦煌莫高窟。
一个朝代是不是盛世,单看文物也能看出来,透着一股自信。
彩塑坐佛与胁持菩萨,唐代时期(公元618-907年),天梯山石窟。
释迦牟尼涅槃后,阿育王将其舍利分装在84000个宝匣内,并在世界各地建了84000座阿育王塔供奉。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隋文帝杨坚在他60岁大寿的那一天,下令在全国30州建30座舍利塔,并约定30州的舍利要同时放入石函。当时的泾州,也就是如今的平凉市,在其大兴国寺内建地宫,供奉了隋文帝送来的14颗佛舍利。
到了唐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那是男权的时代,女皇帝被接受度不高,于是男宠薛怀义等人翻出《大云经》,里面有菩萨现女身当国王的经变。武则天大喜,于是下令译《大云经疏》,并颁布天下。《大云经》是真,但《大云经疏》里就有一些译者自加的言论了。同年,武则天又敕令在全国各州建大云寺,藏《大云经》,并派千名僧人赴各地进行讲解。这种背景下,泾州在隋朝大兴国寺的遗址上开始建造大云寺,刚开工便挖出了隋朝供养的佛舍利。武则天认为是吉兆,遂派人精心打造了这个五重舍利宝函,并在石函上记载了事件始末,然后藏入地宫,建塔立寺。如今已是国宝级文物,也是甘肃省博的镇馆之宝。
大云寺在明代毁于洪水,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才被偶然发现尘封了六百余年的地宫和其内舍利,才得以重见天日。影响重大,惊动了一众《人民日报》等央媒报道,大云寺博物馆的馆名都是省委书记这个层面的人题写。
大云寺五重舍利石函,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大云寺遗址。
大云寺五重舍利鎏金铜匣,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大云寺遗址。
大云寺五重舍利银椁,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大云寺遗址。
大云寺五重舍利金棺,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大云寺遗址。
大云寺五重舍利玻璃舍利瓶,唐延载元年(公元694年),大云寺遗址。14颗舍利原本都在这个玻璃瓶内,不大,形如米粒,质似珍珠。
报父母恩重经变图轴,宋淳化二年(公元991年),敦煌莫高窟。
西夏文《佛说观弥勒菩萨上升兜率天经》,西夏(公元1038-1227年)。
降魔尊,元代(公元1271-1368年)。这是降魔尊造像的下半部分,上面才是降魔尊,也就是大威德明王。他脚踏水牛,水牛下方是他降服的异教徒,这个上半部分不见了。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