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理国亡于元,那北宋为何没有完成统一?这其实是三个层面的原因,大多类似问题都是这三个层面。
一是统治阶级无意愿。中原政权大多有个执念“悉复汉唐之旧疆”,先要夺过曾是自己然后失去的。北宋之时,别说河西走廊了,就连山西和北京也不在版图之内,它们的优先级自然要高些,出兵叫雪耻,为民之所向。不管大理国,还有之前的南诏国,本就不属于“汉唐旧疆”,出兵属于侵略,怕民之所怨。
二是军事战略无意义,当然,北宋也未必有那个实力。最大的敌人自是北方的契丹,燕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送给了契丹,再加上山西还在北汉手里,这一道北方群山的天然屏障没在领土之内,北方无险可据,骑兵很容易直抵朝堂,所以必须要有重兵屯集提防,否则就是亡国。
三是经济价值无需求。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在南方,是财税重地,是支撑战争的基础,而且文人气息浓厚,国家也都比较弱,在确保北方相对安全的基础上,这里才是首要之地。
所以,大理国对北宋没有太大价值,而且大理段氏也没有外侵的欲望和趋势,再说盛唐都在此吃了败仗,赵匡胤未必就有那个自信。在宋朝统一四川,有人建议乘势拿下大理时,宋太祖拿着玉斧在大渡河上了划了一条线,“此外非吾所有也”,即“宋挥玉斧”的典故。
我们知道,北宋以后越来越弱,也越来越怂,自保都不暇,再出兵大理更成了天方夜谭。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云南, 手机, 摄影, 足迹
除了滇国,云南还有两个名声在外的政权,南诏和大理。
唐初,洱海附近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国家,被统称为“六诏”,名字都比较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认全都难,记住更是不大可能的: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南边,图简便,被称为“南诏”,除了他始终依附唐朝外,其他五诏时常归附吐蕃,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因而,南诏在得到唐王朝支持后,先后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其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建立,至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灭亡,共存在了164年。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之臣郑买嗣反叛,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唐天应三年(公元929年),杨干贞灭大长和,建“大义宁”国,两个国家都比较短命。
唐大明七年(937年),南诏旧将段思平起兵反叛,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改国号为“大理”。大理国上下尊崇佛教,且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留下了不少相关文物,占了云南省博一片天地。
没有细看当时的介绍,但看着这一组佛像的样式,应为大理国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云南, 手机, 摄影, 足迹
古滇国,战国末期至汉,存在于云南的一个政权,贡献了云南省博物馆绝大部分的文物精品。
战国末期,秦楚相争不断,秦以巴蜀为根据地,顺江而下对楚攻伐,且攻下黔中郡,给楚更大压力。楚王派出大将庄蹻去收复黔中郡,庄蹻不辱使命,为扩大战果继续向西南出发,攻破且兰国、夜郎等国,一直到了滇池附近。本意想用这些西南部落给秦的巴蜀后方压力,进行牵制,但秦之后夺回黔中郡,断了庄蹻归路,导致无法与楚大军会师,只得率军统一了滇池区域大小部落,并于公元前278年,建立起统一的滇国政权,定都现今昆明,庄蹻成了第一任滇王。当然,也有人怀疑庄蹻的原本动机。
滇国一度时间内是可以和汉朝对抗,用来保全自身的。但至汉武帝时期,汉朝休养生息后,有了足够精力,同时为了打通到印度的道路,于公元前109年,出兵征讨云南。滇王权衡后降汉,武帝赐滇王金印,这是云南接受中原王朝统治的发端,也是《史记》中的记载。
滇国高度精美的青铜器文化,是否归于庄蹻,争议是很大的,因为并没有找到明显的楚风。但楚国那种浪漫、多样的风格,是妥妥的。如今,滇国文化的族属仍存在争议,一说和楚文化有关,二说和甘青高原的古羌人南迁有关;三说是南方的濮人文化。
青铜器中最有代表的应该是贮贝器,这件四牛鎏金骑士铜贮贝器,刚上了《国家宝藏》。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云南, 手机, 摄影, 足迹
云南,常被视为文化的“蛮夷之地”,而如今在这块土地上所出土的文物,足以证明人们的认知是一种多么带有优越感的偏见,而这又是我们所经常犯下的错误,且分布在各个认知里。
读过一首诗:你来自云南元谋,我来自北京周口,牵着你长满绒毛的双手,爱情让我们直立行走。
云南元谋人距今170万年,被公认为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今年去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那里有巫山人化石,馆内资料称其距今超200万年,被认为早于元谋人30万年,将取代成为中国最早的人类。不过,中国的博物馆里常有些注释带有争议或未被普遍认可,也正是因此,九年义务教育课本里,中国最早的人类依旧还是元谋人,来自云南楚雄元谋县。
除了元谋人的遗迹,云南省博里还有令人惊奇、数量不少的青铜器,尤其古滇国的青铜器,带着明显的地域特点,与中原器物有着较大差异,很让人流连,绝对值得。
五亿年前的云南虫奏响了地球生命的华丽乐章,百万年前的元谋人演变出人类进化的跨越标记,一枚汉代金印揭开了尘封千年的文明之光,三座古塔唤醒了远逝的佛国记忆,云南省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
因主要文物都已在新馆,所以直接来这边即可,新馆外观像一枚方印,是代表着云南土地的红色。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云南, 手机, 摄影, 足迹
贵州有句民谚“天无三日晴、地无三里平”。我国晴天最少的城市在四川盆地,部分地区一年不到十天,比如雅安,贵阳晴天也不多。如果改成碧空,无云的那种晴天,则是更少,一年5天都不到,连续3天碧空的概率为5年一次,连续5天碧空的概率,建国以来只有2次。所以有一说法,“贵阳”之名的来源,便是晴天少,很珍贵。
其实不然,中国大多带有“阳”的地名,大多和方位有关。
表达方位的一般有两种,一种直接用“东西南北”,还有一种用“阴阳”代表,而坐标一般是山与河,也有海、湖或者其他,甚至州府城市的,比如广东和广西的“广”,便是古城“广信”。
其中,南和阳,是古人所崇尚,故较多些。带“南”的如:河南(黄河之南)、湖南(洞庭湖之南)、海南(海之南)、济南(济水之南)、淮南(淮河之南)、渭南(渭水之南)。带“阳”的如:洛阳(洛水之北)、濮阳(濮水之北)、衡阳(衡山之南)、浏阳(浏水之北)、绵阳(绵山之南)、汉阳(汉水之北)等,反之带“阴”的很少,比如江阴,为长江之南。虽然水之南为阴,人们便愿称之江南、河南、湖南、海南。
有个风水好的地方,有渭水,在水之北,谓之“阳”,有嵕山,在山之南,同样谓之“阳”,故名“咸阳”。
贵阳,朝阳,这次赶上了好天气。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摄影, 贵州,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