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完永泰公主的故事,再到懿德太子墓,那就熟悉多了。他和永泰公主夫妇一同在政治斗争中被杀,是永泰公主的哥哥李重润。原名李重照,因避武则天讳改名。武则天给自己造了一个“曌”字。

  开耀二年(公元682年),李重润出生,他是李显嫡长子,是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子。此时的皇帝是李治,很喜欢这个嫡长孙,立为皇太孙。一般太子去世以后才立皇太孙,太子仍健在且未罢黜时很少有,可见其受宠。
  永淳二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驾崩,中宗李显登基,但武则天此时已经当了天后并二圣临朝了好多年,权倾朝野,所以李显很多事都要受制于她。于是便开始扶持皇后韦氏一族,就是李重润的亲母。
  嗣圣元年(公元684年),武则天不满李显便废了他,史书上记载了李显的一句话“我以天下与韦玄贞何不可”,韦玄贞是韦皇后的父亲。结果韦玄贞被流放,死于途中,全家皆被杀。武则天另立幼子李旦为帝,此时李显才登基55天。李重润也被变为庶人,并和李显被分两地囚禁,群臣默不敢作声。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
  圣历三年(公元700年),武则天最终决定仍立子不立侄,也就是天下依旧姓李而不姓武,李显又成了太子。这一年,被囚禁十六年的李重润被封邵王。
  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仅过一年,李重润获罪,被武则天杀,年十九岁。
  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李显复位,追赠李重润懿德太子,迁其灵柩到乾陵,享“号墓为陵”最高礼遇。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到乾陵,景区很大,目前开放的除了乾陵,还有三个陪葬墓: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永泰公主墓又作乾陵博物馆,展出是最为丰富的,也是第一站。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唐中宗李显的女儿,也就是武则天的孙女。嫁给了武承嗣的嫡长子武延基,武承嗣是武则天的侄子,一直做到过宰相,只是除了为武氏争权,卖力制造舆论和排除异己外,似乎没有什么功绩可言。但他一心想当太子,曾劝说武则天“自古天子未有以异姓为嗣者”,导致武后在立侄子和立儿子的问题上长期犹豫不决。我们知道,最后立了儿子,李显又回来了,武承嗣抑郁而死。
  武承嗣死后,其子武延基袭爵。但在大足元年(公元701年),他和永泰公主这两口子,再加上永泰公主的哥哥李重润一起八卦武则天和张易之、张昌宗两个男宠,结果走漏了风声。要知道当年武则天已经77岁了,虽然这两个男宠的年龄不知,但肯定是精神小伙。妄议奶奶的这种事情,平常人家也不大礼貌的。
  武延基和李重润被杖毙,而永泰公主转天难产而死,时十六岁。

  进景区门,两侧有拄剑石人像。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彬州,古称“豳州”,两字读音一致,周朝时豳国国都,终归于秦。《诗经》采十五国风,《豳风》是其一,其中的《七月流火》是国风中最长的一首。如今这里最有名的是大佛寺石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是丝绸之路的一部分。

  公元618年,隋炀帝杨广在江都被杀,李渊称帝,定都长安,年号武德,国号唐。此时,隋朝的内乱随着大旗一倒而达到顶峰。东边瓦岗寨死磕宇文化及,却被王世充坐收渔翁之利;而西边,薛举在兰州称帝后率军东进,拉开了唐朝立国后的第一场大战,被众多战队势力盯着的大战。
  这场战役史称“浅水原之战”,由李世民指挥,是他一生败得最惨的一次。虽然唐朝来了不少名将,结果“八总管皆败,士卒死者十之五六”,大将慕容罗睺、李安远、刘弘基全都被俘,薛举用唐兵尸体堆成京观炫耀,成为奇耻大辱。当然,史书上说李世民忽得疟疾,乃命人代指挥。其后一两个月,薛举突然病逝,由其子薛仁杲继位,同年败于李世民,投降后被杀。此战之后,唐平定陇西,消除了西侧之忧。

  大佛寺,便是李世民为了超度在浅水原之战中阵亡将士所建。始建于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原名“应福寺”,距今已有1300余年。其中主尊大佛高20米,是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窟内阿弥陀佛造像,也是华夏文明鼎盛时期汉族地区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到淮安是要到清晏园的,无他,一段历史。

  明清时期设总督,作为朝廷派驻地方的军政大员,一般分为两类:地方总督和专务总督。前者好理解,后者则主要包括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粮储总督等。
  漕运总督主要负责全国漕运,保障京城和军民粮食运输,因古代大件运输均以水路为主,所以类似于今天的交通部部长,只不过重点负责京杭大运河。且下设督粮道,还负责漕粮的缴纳、存储、押运等相关事务,因在运河边,所以管着鲁、豫、苏、徽、赣、浙、鄂、湘等八个产粮大省,除这八个地区之外的粮务,才归地方自行管理。河运总督则统管全国的河道治理,类似于今天的水利部部长,只不过重点管辖黄河、淮河流域。和漕运不同,他的重点在河务,也就是河道的疏浚、提防、水患治理等工作。这两个自明代开始设置,清朝沿袭旧制,时有分合。前者的遗迹在总督漕运部院,后者的遗迹在总督河道部院。“部”一般指兵部、“院”一般指都察院,“部院”指同时具有军队、监察职能,类似于巡抚,但不管民政。

  明朝,河道总督的治所原在山东济宁,主要管理黄河事务。黄河夺淮入海后,山东段的事不多,所以清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治所迁至了淮安。后来发现两头忙不过来,便始设一正一副两职,正职为江南河道总督,负责江苏、安徽地段;副职为河东河道总督,负责山东、河南地段。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淮安的历史,先以名人故居的游览为线,然后再看它的政治和经济地位,有代表的是府署政治和漕运经济。

  淮安府府署和南阳府署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府署,前者始建于南宋,毁于元末战火,现存建筑为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修建,并一直沿用至清末,至今已有650年历史,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府级官衙建筑群。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景区。
  全国明清时期的府级行政机构约200处,仅保存了这两座遗迹,属实不易,也足见其稀缺性。

  淮安府因地处漕运咽喉地带,管辖范围涵盖盐务、漕运、司法、民政等,被誉为“天下九府之一”,后随着清末的漕运衰落而荒废。天下九府并非特指某一个时期,而是明清两朝政治、经济、文化影响较大的地区,包括北京顺天府、南京应天府、开封府、西安府、杭州府、苏州府、太原府、成都府、淮安府。

  如今其与主管全国明清时期管理漕运的惟一机构淮安总督漕运部院,以及始建于北宋,现存清代所建的镇淮楼同在古淮安城的中轴线上,可以一同参观。

  先过仪门,门口几株梧桐。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