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没来过镇江,碰上个周末,便来了。
  镇江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民国时期曾做过江苏省会。三国时曾名“京口”,后因处于京杭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这相当于古代南北方交通大动脉的十字路口,稳定时是经济中心,战争时属交通要塞,地位不言而喻。这里走出了不少名人,米芾、沈括、萧统、刘裕等,都出生于此。

  镇江的城市很美,有山有水有古建,山清水秀、建筑隽秀,街道干净、小吃不少,有着典型的北方人对江南城市的想象。而且景点也比较集中,可以概括为“三山一渡,一眼千年”。
  “三山”包括金山、北固山、焦山,金山最有名的是金山寺,白娘子的水漫金山就是这里。北固山除了辛弃疾的千古名篇,还有刘备甘露寺招亲的传说。而焦山,则有疑似王羲之《瘗鹤铭》的传说和米芾的传闻。

  “一渡”,便是西津渡了,首先到了这里。
  西津渡是古时重要渡口,始建于三国时期,唐时因正位于京杭大运河和长江交汇处,成为南北漕运枢纽和商贸集散地,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后因长江航道北移,渡口功能逐渐弱化,但一些文物古迹得以留存,成了国家级历史文化街区。让这名声大震的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京口”就是镇江,“瓜州”便是扬州,“一水”指长江,“钟山”是南京。

  西津渡古街。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在北京许久,却没有认真研究过北京的城墙。
  其始建于元,建成于明,清沿袭旧制,历经了七个多世纪。元城墙呈方形,更靠北一些,明城墙呈“凸”字形,上方是内城,明初所建,和今二环方向基本一致,下方是外城,明中期扩建,往南包住了天坛。北京的城墙并非“城方如印”,而是在西北缺了一角。这在以对称为美的时代,帝都这座城市缺了一角可是个天大的事,原因自是有一堆野史传说,尤其主持修建的黑衣宰相姚广孝本身就是个神神叨叨的人。官方原因史卷则未记录。
  如今,北京现存的城墙遗迹少得可怜,主要两部分,一是元大都遗址,每年海棠花开的时候被记起;二是明城墙遗址,每年梅花开的时候被记起。无论哪一段,留存的都很少,相对比原建筑仅九牛一毛。

  其实北京的城墙在历史上是保存得很好的,作为中国最后一任王朝的中心,它几乎是被完整继承的。何况48年解放北平时,解放军还专门入城找到梁思成,秘密绘制了北京城内的古建筑分布图,以便攻城时避开。所幸,北京后来和平解放,几乎没受大的战火摧残。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历史的转折点上,我们走错了路。
  50年的时候,梁思成和陈占祥曾提出了《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区位置的建议》,史称“梁陈方案”。他们建议在北京城西建一座新城,这样长安街就象根扁担,挑起了新旧两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旧城则是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可惜这个正确建议最终未被采纳,梁思成说“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我是对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王安石,抚州人,为人所熟知的是拜相后的变法。他还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只不过才气被他的政治影响而掩盖,慢慢不被提起。我们所熟悉的课本里的文章《伤仲永》和《游褒禅山记》,都是他的作品,“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此外还有很多诗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等。
  王安石晚年退隐江宁,在城外造屋,其距城七里、到钟山亦七里,故名半山园。晚年在这里结识了不少人,创作诗词,死后也葬在了此处。关于王安石的内容太多,本次抚州之旅基本没有触及,等今后再说吧。

  住在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抚州的文物基本集中此处。按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去寻,首先到了玉隆万寿宫,里面主神是许逊。其为晋代江西南昌人,道教四大天师之一,和张道陵齐名,据称活了136岁。
  从唐代开始,有兴起许逊信仰,主要在江右之地,因河湖众多,水是民生和商贸的核心,其被誉为水神。宋代,被徽宗封为“神功妙济真君”,祀奉许真君的道观被赐名“玉隆万寿宫”。如今全国各地仍有万寿宫上千所,祭祀的都是许逊,南方水系较多的地区江西、四川、贵州、湖南等地更多些。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抚州,在抚河边上,古称“临川”,“川”即抚河。
  若站在地理的大维度上来看,江西除了鄱阳湖平原外,社会经济文化是沿着两条大河而行的:一条是抚河向东南,一条是赣江向西南,前者孕育出了古代临川,如今抚州;后者孕育出了古代庐陵,如今吉安。
  这两个地方共出了中国历史上的五六千个进士,几乎是断崖式地领先其他城市。而且,前者有王安石、汤显祖、曾巩、晏殊,后者有文天祥、欧阳修、杨万里、解缙,都是历史上的顶级大咖。

  至于原因,首要是地理因素,河流冲积出平原,而平原边上的农业发达。中国是农耕文明,平原便决定了经济和人口密度,生活相对富足,才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所以农耕文明的大城市和文化脉络延续,几乎都沿着江河。二是西晋时期的永嘉之乱,导致北方大量氏族南迁,它们把北方先进的文化直接带来,一下子便拉平了南北文化差距。到了南北宋相交,又是一轮,掩映于山区之间的江西,接纳了不少一再南下的北方氏族,丰富了江西的文化底色。三是模范效应,有了一两个大咖级名人,便带动了整体区域的文风,邻里竞相如此,江西的婺源毕竟还是朱熹老家。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三清山曾自称小黄山,现今名气大了后,已很少再听到这个称呼了,景色确实不如黄山。一是景观还行的山峰太少,就那一片核心区,和黄山比起来,少了许多倍。二是普遍山峰个体较小,近景山峰太少,很难有那种立于巨巅之下的震憾感。三是少了黄山松那样的点缀,意境便差了一截,虽有些却远不足。四是游玩性一般,没有黄山的天都峰、莲花峰这种景色和攀高并存的可以挑战体力的,更不用说那个步步是景的西海大峡谷了。

  中国三大岩石地貌,喀斯特、丹霞、花岗岩,虽各有千秋,但自古便被推崇的则是花岗岩,代表名山包括五岳的华山、衡山、泰山,还有黄山、九华山、天柱山、崂山、三清山、四姑娘山等。它是大陆地壳的主要构成物质,随着板块运动而裸露,然后再经历风霜雨雪,冲刷掉表面的风化壳,多姿多彩的花岗岩了出来。显然三清山这一部分,风化壳的塑造不如黄山那片。

  第二天的路线比较简单,原计划早起去玉清台看日出,然后再去看景区招牌巨蟒峰和女神峰。但显然经历了一晚的呕吐后,小伊精神一般,便多睡了会。从五点开始,西周便陆续有起床爬山的动静了。

  刚出发时,途中有点云海。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