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子荡天坑的形成,同样源于百朗地下河系统,所以它也属于乐业天坑群,但不属于大石围天坑群。前者是大群,有30多个天坑,后者是其中一部分组成的小群,有20多个天坑。
风子荡天坑的特点是“一洞三坑”,它在地下有着庞大、复杂,迷宫一般的地下原始洞穴,连接起了三个天坑。它的游玩主要是速降和探险,从第一个天坑速降下,穿过第二个天坑看丁达尔现象,然后经过漫长的漆黑溶洞,再从第三个天坑出。
丁达尔效应的前提有三个,一是相对集中的光束,二是空气中足够量肉眼不可见的小颗粒,三是黑暗的背景。而这些,在上午十一点左右的光线角度,加上天坑内部的水汽、尘埃升起,刚好满足。我们运气属实不错。

百色本就是冷门地区,整个国庆期间几乎没有堵过车,景点也没有排过队。而来这里速降的人,则更少。工作人员说这里常年冷清,淡季时一天就几个人,最少的时候就一个游客,所有人为他服务。所以这里的工作效率有点慢,导致我们还是等了一个小时才开始速降。
如今风子荡天坑更多面向中小学生的研学人群,所以服务人员还有老外,中国话说得很溜。
从上往下看风子荡天坑,左侧是正在速降的人。


往前走不多远,是第二个天坑,也是丁达尔现象比较著名的地方,今天效果真好。




回望第一个天坑。
景区有探洞向导,大概二十个人一组,然后组队出发。

我们就是从中间那个不规则四边形里过来的,背后的亮光来自第一个天坑。

再继续前行的话,几乎就是漆黑一片,会长时间没有光源,只能依靠安全头盔上的头灯。


曾经上过《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封面的鲤鱼嘴钟乳石,无疑是风子荡的核心景色,也曾被央视《地理中国》所报道。它是钟乳石中的壁流石,还处于生长中,不是滴水而成,是缓慢流水而成,在亿万年间始终保持着一股稳定而微小的水流,并沿着一个特定的倾斜角度流下,实属难得。它因其形状而得名,张开的嘴部和嘴唇的纹理非常神似。
要走到这里,会有很长一段艰难的路,在地下的溶洞内要经过悬崖、台阶、小河等,而且地面是融合了碳酸钙的泥,很滑,多数情况下要手脚并用,但仍不免摔跤。她们都摔了一身泥,我也撞破了膝盖。走了一个半小时终到,却很值得。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