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济桥

  到潮州,怎么可能错过广济桥,它和河北赵州桥、泉州洛阳桥、北京卢沟桥并称“中国四大名桥”。横跨着韩江,是古代广东通向闽浙的主要通道,如今一侧是潮州古城的东门,一侧是韩文公祠。

  其始建于宋乾道七年(公元1171年),当地太守以86只巨船连接,架设浮桥,始名“康济桥”。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浮桥毁于洪水,新任太守重修,将船增至106只,并在西岸建仰韩阁,开始了桥上建亭阁。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在西岸增筑石洲(桥墩),并在石洲与岸间架巨木成桥,下面可过船筏,广济桥初步成了浮桥与梁式桥结合的形制。
  之后历任官员修桥建洲,渐成规模,哪怕经历的不同朝代。明宣德十年(公元1435年),潮州知府进行了空前规模的重修,不仅加固了之前的桥墩,还在其上建起126座亭屋,亭屋之间是12座楼阁,不仅防止行人遭日晒雨淋,还兼作经营商铺之用。江心急流之处,用3根重达4000斤的铁索将24艘船连结为浮桥,并名之“广济桥”,取意“广济百粤之民”。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减去浮桥用船6只,成了如今的“十八梭船廿四洲,廿四楼台廿四样”格局,从始建开始,长达359年。

  这个桥的样式,在中国桥梁史上是孤例,它集梁桥、拱桥、浮桥于一体。而且中间浮桥三三一组,在过船的时候可以解开,让出航道,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国家4A级景区。
  如今,浮桥每晚断开过船,白天再次合并供人游览。只是昨天暴雨,今天江水急,所以浮桥未连。


  桥上有楼阁,且与桥墩相齐,彼此不相连,这种风格确实不常见。


  如仔细看的话,它们先一个桥墩上是左右相对的亭子,下个桥墩上便是重檐歇山顶的阁楼,然后再次重复相隔。



  最有名的莫过于“民不能忘”石牌坊。它的名气源于,它不仅是广济桥上唯一一个牌坊,而且还因为它是百姓为官立的。原来,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韩江洪水,广济桥部分被毁,影响了百姓出行。时任和后任的潮州知府刘浔、吴均出钱出力,重修广济桥,老百姓出于感激,立了此牌坊。

  关于吴均的故事,还有很多。有年因为韩江大水,已经快要淹上城墙,于是他在东门城楼上祭水,结果无济于事。眼看就要决堤,那后面将是满城百姓遭殃,紧急时刻他纵身一跃跳入江中,以身祭水,结果洪水随即而退。而且他为官清廉,相传在他殉职以后,其妻儿经无力扶柩返乡,潮州百姓慷慨解囊。从此,潮州百姓称其为“吴府公”,韩江江堤也被称作“吴公堤”。他成了潮州的保护神,东门楼还有他的祭祀神像。

  “忘”为异形字,下为“心”,上有“人”,意为“心上有人”。代表他们是被民心支撑起的父母官。



  昨夜暴雨,今天水大,所以浮桥没有相连,只能遥望对面了。
  因为只能看半座桥,所以门票也减了半,还挺人性,看来经常这样。


  出景区,桥头的仰韩阁。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政府拆除了广济桥中间的浮桥,全部改为了双柱式混凝土桥墩,并架设钢梁,铺沥青,通汽车。那是破四旧,向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时代,广济桥也摇身一变,成了工业社会里一座普普通通的桥。到了1976年,政府再次对桥面进行了拓宽,原5米路面扩宽到7米后,又在两侧各加了2米宽的人行道。
  自此,各种声音不绝于耳,于是在1989年,开始在下游新建了一座桥,承接广济桥的交通功能。然后,开始论证如何恢复它曾经的面貌,把老祖宗的智慧展现给世人。终于,2003年动工,开始按照明代风格进行拆除和修复,至2007年竣工,成了今之模样。
  新建的广济桥,西段8个桥墩,东段12个桥墩和1个桥台(仰韩阁),中间是18座船组成的浮桥。

  韩江上游又一座现代化桥梁,已基本承载了广济桥的交通压力。

作者: xiaogs

喜爱旅游、户外、摄影。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