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先到郑州、商丘,然后奔南京。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其地便是在今之商丘。商汤出生于此,带领商部落推翻夏,建立商朝后,国都商丘。几百年后,周朝建立,封纣王之兄微子启于故都商丘,并建立宋国,以奉商朝祭祀。这慢慢成了以后中国诸多王朝所遵守的规矩,不对前任赶尽杀绝,也是给自己的后代留条活路。再其后,赵匡胤建国,因其任节度使的地方在商丘,故国家也取名为“宋”。
出差的时候,电影《长安三万里》正火,梁园在电影里被提起了多次,也在商丘。早在西汉,汉文帝之子梁孝王刘武,被封商丘,并建立梁国,在此建了规模宏大的花园,即“梁园”。七国之乱时,刘武能守住底线,并协助汉廷成功平叛,所获殊荣不少。其好揽才,又大兴土木宫苑,所以一时文人聚集于此,盛况空前。
到唐代,很多大文豪也到过此处,李白更是在此住了十多年,并留下了《梁园吟》:梁王宫阙今安在,枚马先归不相待。“枚”是枚乘,“马”是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当年恋恋不舍的离开之时,还留下了“梁园虽好,不是久恋之家”之句。
到商丘时间很短,中午在日月湖边吃饭。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手机, 江苏, 足迹, 摄影, 河南
青城山,中国道教四大名山和五大仙山之一、十大洞天之一,也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5A级景区,同时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关于道教四大名山,有几种说法,认可度比较高的是: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其他说法是把青城山换为了崆峒山或鹤鸣山。而道教五大仙山,是除了上面四座外,多了陕西的景福山。看来有时间需要安排一下去齐云山和景福山的行程了。
传说古有宁封子,因是陶器的发明者,故被称作“陶圣”,是陶瓷业的祖师爷。其修炼成仙后,居于青城山,号“龙蹻真人”,后授皇帝龙蹻之术,也就是飞行之术,故又被称为“皇帝之师”。又因其总司五岳,故称“五岳丈人”,所以青城山曾一度被称作“丈人山”。但让青城山名气暴涨的,还是张道陵,道教便是他在青城山期间创立的,并在此羽化登仙,所以青城山甚至一度被列为道教四大名山之首,也成了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虽然来了四川和成都好多次,但青城山始终没有来过,哪怕已经到过都江堰,还是一次次错过。这次过来培训,大家都挺辛苦,决定带着部门的人来一趟,算是今年的团建了。
林木青翠,山似城廓,故得名“青城山”。群峰环绕,深谷幽静,故以“青城天下幽”而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四川, 足迹,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手机
《瓦尔登湖》名气不小,也有不少人推荐,所以拿来一读。读了很久,放下多次,读不进去也读不懂。
作者是梭罗,在瓦尔登湖隐居两年,自耕自食,并根据这段经历写成了《瓦尔登湖》,然后成了世界名著。读完,感觉他就是一个自大的文青,这样的人大概不会讨人喜欢,一查,果然至死是单身。当然,名人的单身往往都会被美化成专情或至死不渝之类的。一个有怪癖、不合群,有强烈不求甚解的自以为是和优越感的人,可能会成为一个不错的艺术家,但未必是个好作家。
喜欢梭罗和这本书的人很多,最常被网络提起的段子就是清华大学校长推荐,然后便是海子,那个留下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诗人。他在25岁时卧轨自杀,留下一份遗言和四本书。遗言中写着“我的死和任何人无关”,四本书中,便有《瓦尔登湖》。
这本书有点像散文,但可能是翻译问题,所以不好谈论文笔。可不论内容或观点,都配不上“经典”二字。如果非要把梭罗的经历和政论思想融进去,那就谈其他方面好了,不用神化这部作品。对了,他还是个愤青。
很多人都认为梭罗在《瓦尔登湖》中的描述过于虚幻了,更像是描述一个自己用内心虚构的过度神话的乌托邦。很多事情也逐渐被曝光出来,比如梭罗在瓦尔登湖只住了两年,而且他书中的小木屋和老家的村子只有一英里,他经常回镇上拜访朋友和家人,或者邀请客人到他的小木屋参观和炫耀。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
川西回来之后,便发了个朋友圈:疫情终结束,再一头扎进高原。一路朝圣着雅拉、贡嘎、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四姑娘等几座雪山,直达色达,于坛城转三圈经幢。穿过幽暗岁月,也曾感到彷徨,心中自由世界,依然清澈高远。
历史上的川西,一般说的是“川西坝子”,指四川盆地西部,实际上就是成都平原,包括如今的成都、乐山、眉山、德阳、雅安等地。而如今的川西,更多说的是四川省西部,指的是很多人心向往的川西高原,是过了成都平原边上的邛崃山脉,走进了横断山脉之间。主要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上面三个自治州,只有川西还未到过,这次便来了。
我可能对高原和雪山情有独钟。身体累的时候,想去高原,而心累的时候,也想去高原,那里有巍峨神圣的雪山、有纯粹凛冽的空气、有安抚内心的梵音。这段时间,背了一个监管处罚,这本是公司层面承诺报销罚款的为了领导的挺身而出,结果却成了一群高管间的无解和无为。八万块钱的罚款倒没有多大的事,可再背上两年的任职资格限制,终是错付了心。为众人拾薪者,不可使其冻毙于冰雪。这种价值导向,如何远谋。
写川西,又读到仓央嘉措,遂觉所思渺小,也便释怀: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诵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啊,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70-200mm, 摄影, 世界自然遗产, 四川, 足迹, NIKON D800
要看懂中国的艺术很难,因为它几乎从来没有追求过表面的东西,向来有着更深的精神内核追求。有些肤浅的艺术品,看下像不像,知道人物背景,基本就了解大概了。而中国那些传世之作,会不屑于表。
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明尚态。中国艺术的不同朝代,有着不同的集体倾向,了解他所处的时期和社会背景,也许是第一步。商和周的青铜器有着很大的差别,原因便是中国社会整体认知所处的不同阶段;安史之乱前后,唐诗的内容大相径庭,同样也是因为艺术的土壤已然有别。
当然,更重要的还是要知道创作者,他经历过什么。比如书中介绍了几幅书法,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李白的《上阳台帖》、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苏轼的《寒食帖》,这些书法作者的经历和创作背景,对我们理解和评价这幅作品,尤为重要。若是不知道颜家满门忠烈的故事,怎么能感受到书法作品中,由浓墨到枯墨,几乎用着笔杆要把纸戳破的那种心情。没有这种心情,一幅涂抹多处的草稿如何能成为“天下行书第二”。
其实,有些观点比较陈旧或已有人总结,算不得新颖,甚至就是照搬,不过整体还是挺好,也顺便关注了“意公子”的抖音号。单看书皮,她所追求的是句句有梗,是快餐文化,所以受众并不是对作品有一定了解的人,而是几乎不了解的大众,得以有些谈资,能在茶余饭后谈笑风生。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