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被称为“国之重器”,几乎是国内每个博物馆的重头戏。尤其“三代青铜器”基本上代表了一个博物馆的底蕴层次,没有那么几件,似乎都感觉单薄,不好意思说历史悠久。“三代”指的是夏、商、周。
台北故宫中,青铜器的扛把子是毛公鼎。它能够成为代表和镇馆之宝,主要是因为其铭文,长度五百字的铭文创了世界之最,为目前所见青铜器中最长。被放在了青铜器展厅的最醒目位置,属永不更换的展品。
铭文分七段,大概说:周宣王即位,请叔父毛公为其治理国家,毛公为了报答天子的厚爱,铸造了一个宝鼎纪念。叙事翔实,便成了历史研究的重要参考,郭沫若说其抵得上一部《尚书》。
不光是字多,其实毛公鼎上的文字也很漂亮,可以说是金文的典范。错落有致,毫无做作,还有些童趣浪漫,布局也漂亮,在那个奴隶制的朝代,已开始在文字上追求美意了,看来总有人走在超出时代的前列。
它出土于清道光年间,几经辗转,被金石学家、大收藏家陈介祺以1000两购得。陈介祺除了拓些拓片给人看过,便将其秘密收藏,极少有人再能目睹真尊。所以,当时毛公鼎的拓片都价值不菲。陈介祺去世后,直隶总督端方强行买走此物,后被革命军所杀,又流落到叶恭绰处。相传他为保护鼎不落日本人手,还做了只假鼎冒名。之后真鼎被陈永仁购得,献给戴笠,戴笠不懂,用它做了香炉烧文件,直至死后,收归国家,带到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