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到巴基斯坦国家纪念碑,其修建于穆沙拉夫当政时期,由四大三小七个花瓣组成,四个大花瓣代表其四个省:旁遮普省、信德省、俾路支斯坦省、西北边疆省;三个小花瓣代表其三块领地:北部辖区、巴属克什米尔地区和联邦直辖部落区。据称,从上俯瞰,七个花瓣环抱着中间五角尖碑,构成了国旗的星月图形。
网上很多介绍,称其是喀喇昆仑公路起点,这是有误的,但喀喇昆仑公路却可以很好的诠释,为何我们称呼巴基斯坦为“巴铁”。
1965年2月,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在巴基斯坦孤立无援时,中国和其达成了共建喀喇昆仑公路的协议,北起中国新疆喀什,穿越喀喇昆仑山脉、兴都库什山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脉,南到巴基斯坦北部的塔科特。全长1032公里,中方境内416公里,巴方境内616公里。它穿过的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产生的破碎带,是地球上最令人敬畏的山地景观之一,沿途屹立着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及100多座超过7000米的高峰,属地震高烈度区,景色却非常美,所以喀喇昆仑公路被称为世界上最高最美的公路。
美丽的背后是艰辛,巴基斯坦并没能力完成这样一条公路的修建,所以巴方境内部分也由中国完成,在那种地质条件和中国文革期间的社会环境、经济能力背景下,中巴双方共约700人在此献出了生命,相当于每公里一条人命换来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巴基斯坦, 手机, 摄影, 足迹
下飞机,到伊斯兰堡。不论之前办理签证的小费,还是同行被海关官员顺走两张毛爷爷,满腹的牢骚在见到机场荷枪实弹的部队后都消失不见。未来几天,似乎要慢慢开始适应了。
巴基斯坦,时差三小时。对于习惯了半夜睡觉的我来说,基本可以忽略,反而成了“早睡”习惯。
伊斯兰堡是世界上最年轻的首都之一,恐怕也是唯一一个以宗教名称命名的首都。在这个伊斯兰国家,连他们的国旗都是绿色底+白色星月标识,浓浓伊斯兰风格。
1947年,巴基斯坦独立时,首都在卡拉奇,靠着阿拉伯海,有着不算美丽的沙滩。但港口城市安全性不高,国防比较难,而且距离内地各省偏远,不利于管理,遂政府决定迁都。最终选在伊斯兰堡这片地新建,背靠喜马拉雅山,面向印度河大平原,海拔仅有五六百米,亚热带季风气候,除了距离印巴交战区有点近外,简直完美。
新首都于1960年开建兴建,1965年,先迁都到了拉瓦尔品第,1967年,再迁了伊斯兰堡。
因为是座年轻的城市,所以市区内基本没有什么文物古迹,费萨尔清真寺是首都的标志性建筑,是巴基斯坦的国家清真寺,是南亚地区最大的清真寺,也是世界上第六大清真寺。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巴基斯坦, 手机, 摄影, 足迹
迫不得已,要去巴基斯坦。虽然国人称呼其为“巴铁”,但对这个国家的了解其实并不多。它甚至成了我第一个签证被拒的国家,当然,在缴了2000元小费后,终在出发前一天得到批复。
出发前查了一下地图,东边印度、东北中国、西北阿富汗、西南伊朗,除了中国,边境都不怎么太平。南边是印度洋的阿拉伯海,最大城市是前首都卡拉奇,在海边,到迪拜直线距离和到首都伊斯兰堡差不多。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是一个国家,是日不落帝国最大的海外殖民地,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但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国力衰弱,再加之非殖民化运动兴起,印度的独立成了大势所趋,甘地也成了民族英雄。
英国离开前提出《蒙巴顿方案》,造成了印度在中间,东西两个巴基斯坦相隔的局面。巴基斯坦在1947年8月14日独立,印度晚一天,8月15日独立。1956年,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成立,1950年,印度共和国成立。
如同英国离开其他地方一样,总要留个雷。印巴分治时,对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和划分没说明白。所以刚独立,1947年10月就爆发了第一次印巴战争,1965年和1971年又爆发两次战争,最后一次导致东巴基斯坦独立,成了现在的孟加拉国。那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且经济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发展基本只靠农业。
如今,印度和巴基斯坦围绕克什米尔地区已对抗了70多年,且今年还再加剧。本来都不富裕的国家,还要花大量金钱去购买军火和维持战争开销,经济发展被死死地遏制,人民雪上加霜。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24-70mm, NIKON D800, 单反, 巴基斯坦, 手机, 摄影, 足迹
宁夏仅有6.6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除了海南和台湾那两个岛,是中国最小的省份。其实很多人想象不出来,面积倒数第二的是浙江省。虽然小,但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中国三大气候区在此相汇,并以两山一河为基调,勾勒出国内地形最丰富的省份,沙漠、湿地、草原、湖泊、大江、峡谷、高山、丘陵…
两山之一,是贺兰山。
若是没有贺兰山,银川平原这一片塞上江南将不复存在。因为在宁夏以北,是中国的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贺兰山绵绵不绝高大的山体,不仅挡住了沙漠的南侵,还削弱了比伯利亚寒流,成就了宁夏这片小江南。这里是农耕文明所到达的极限,翻过了贺兰山,便是牛羊的天下。
一河,是黄河。
黄河流入宁夏,在贺兰山的一侧,进入平坦宽阔的银川平原,四下散开,犹如叶片般,哺育了这片土地。银川不同于其他的西北地区,这里不缺水,而且可以说是相当水灵, 它还是全国首批水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城市。贺兰山挡寒,黄河水灌溉,所以称“天下黄河富宁夏”,或曰“黄河百害,唯富一套”。
飞机上,快到银川,总是可看到黄河的。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宁夏, 手机, 摄影, 足迹
北京的文物修复,曾饱受国内外专家批评,基本属于那种暴发户心态,修得崭新,看上去一尘不染。并没有重视遗址的原状,也不大注意原先的艺术风貌,比较有代表的是八达岭长城。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的一篇采访,网上到处都是,一些网站和新闻给出的标题是:《别把所有长城都修成八达岭》。
风口浪尖之上并引发讨论的是辽宁锥子山长城,曾被民间称为“最美野长城”,却被官方以三合土抹平的方式修复了,成了一段在山顶蜿蜒的“白灰墙”,网友戏称其为“村村通”。直到国家旅游局派出工作组,当地官方才改口了原先的“合理合法”。类似的修复古迹暴行,还有把古壁画浓妆艳抹,把雕刻漆上土豪金,简直是作孽。
中国的长城号称万里,有些地方并没有成为景区,也没有对外开放,还是野长城。有些段已经坍塌,有些段长满植被,有些段仅剩了地基,如今的修复是要求“修旧如旧”,保持住现今风貌,不再扩大损坏。从周边寻找散落在杂草从中的残缺不全的长城砖石,能补上多少是多少,能有多高是多高,这种沧桑感不能丢失,尤其不能让万里长城都成了八达岭的模样,反而没了生命感和延续感。
司马台长城因开发得比较晚,所以一开始就坚持了“整旧如旧,整残如残”,除了必不可少的加固和维护,均以保留全部的残损颓旧外貌为原则,尤其禁止崭新完整的所谓的“复原”。并且,长城四周基本就是长城,没有什么现代的建筑和突兀的酒店会所。苍山莽莽,巍峨壮阔,长城斑驳,蜿蜒不绝。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世界文化遗产, 北京, 手机, 摄影,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