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百色,大多数人只知道历史书上的百色起义。这里是红七军的故乡,是邓小平理论的摇篮,伟人从这里开始了他辉煌的军旅生涯,这的确有着深刻的红色基因。
  然而,除此之外,很多人对于百色的了解是很少的。虽然它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最大的地级行政区,但论经济比不上南宁、柳州,论旅游比不上桂林、北海,哪怕和它接壤的崇左,论话题永远还有个和狗肉挂钩的玉林在前。的确,除了百色起义,很难再把它和其他词语联系起来。

  百色原为百越之地,属西瓯,又称“西越”,始皇帝派屠睢南征,于岭南设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百色属象郡。象郡首府应在今之崇左,也有一说在越南,尚无定论。
  屠睢在押运粮草中途,中箭而亡,而后秦国挖灵渠,通了湘江和漓江,解决了粮草问题。之后,真正带兵到达百色的应是接替屠睢的任嚣和其副将赵佗。这两人是秦末割据岭南的主要策划者,后者为南越国的建立者。

  革命老区大多贫穷,百色辖内有95%以上为山区,丘陵和平原加起来不足5%,是制约这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百色”二字便由壮语“博涩寨”演变而来,意为“山川塞口,地形复杂”之意。
  它和云南、贵州、越南接壤,又挨着广西的南宁、崇左、河池。可从南宁去贵阳的高铁走了南宁-柳州-桂林-贵阳,到越南的高速经了崇左,只有到云南的高铁从这经过,南宁-百色-文山-红河-昆明,这条线路往东可到广州,对百色的旅游是个带动。《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带火文山普者黑景区时,百色也跟着受益。

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北京名气最大的寺庙,恐怕非潭柘寺莫属,民间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之说。其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属国家4A级景区。
  在北京十几年,却一直未来过,因为平时活动区域主要在东边,潭柘寺在西边的门头沟区,跨个北京城,时间成本还是挺大的,比去山东和山西还费劲。这次赶在正月十五和同事过来一拜,最近坎坷,图个流年顺利。

  它是佛教传入北京地区后,修建的第一座寺庙,当时规模并不大,佛教初期也是坎坷多舛,“三武一宗”的灭佛,都注定着它初期衰败的命运。金代迁都北京后,有皇帝到此礼佛,并拨款扩建,寺庙才逐渐繁盛。元代,忽必烈之女妙严公主,到潭柘寺出家,更是促进了此处的香火,当然还有野史闲谈之资。

  明朝,唯一一个以文臣身份入明祖庙的姚广孝,功成名就之后也曾修行于此。他和朱棣谋划了“靖难之役”,夺取了皇位,后被世人称为“黑衣宰相”,“黑衣”便是僧人之意。
  明清两朝,皇家多次修建潭柘寺,规模渐盛,名字也经常被改,如今山门上仍有康熙亲赐的寺名“敕建岫云禅寺”。但老百姓一直称其“潭柘寺”,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故为名。

2021030916125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武汉,在此工作过两年,有着特殊的感情,却已经很多年没有再来过。虽然出差很多,中国的省份也跑了几遭,但细细回想这近五年,却没有到过湖北。
  我们总是以为时间还有很多,机会也有大把,却常常忽略了一些本该早就去做的事。生活和工作,皆是如此,并毫无知觉,甚至习以为常着。如不是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我可能都已经快要想不起这座有着很深感情却许久未提起的城市,武汉。

  看着长江,想着曾经住在这,竟有些热泪盈眶。

IMG_20201123_190303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大理国亡于元,那北宋为何没有完成统一?这其实是三个层面的原因,大多类似问题都是这三个层面。

  一是统治阶级无意愿。中原政权大多有个执念“悉复汉唐之旧疆”,先要夺过曾是自己然后失去的。北宋之时,别说河西走廊了,就连山西和北京也不在版图之内,它们的优先级自然要高些,出兵叫雪耻,为民之所向。不管大理国,还有之前的南诏国,本就不属于“汉唐旧疆”,出兵属于侵略,怕民之所怨。
  二是军事战略无意义,当然,北宋也未必有那个实力。最大的敌人自是北方的契丹,燕云十六州被“儿皇帝”石敬瑭送给了契丹,再加上山西还在北汉手里,这一道北方群山的天然屏障没在领土之内,北方无险可据,骑兵很容易直抵朝堂,所以必须要有重兵屯集提防,否则就是亡国。
  三是经济价值无需求。中国最富庶的地方在南方,是财税重地,是支撑战争的基础,而且文人气息浓厚,国家也都比较弱,在确保北方相对安全的基础上,这里才是首要之地。

  所以,大理国对北宋没有太大价值,而且大理段氏也没有外侵的欲望和趋势,再说盛唐都在此吃了败仗,赵匡胤未必就有那个自信。在宋朝统一四川,有人建议乘势拿下大理时,宋太祖拿着玉斧在大渡河上了划了一条线,“此外非吾所有也”,即“宋挥玉斧”的典故。

  我们知道,北宋以后越来越弱,也越来越怂,自保都不暇,再出兵大理更成了天方夜谭。

IMG_20201021_141843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

  除了滇国,云南还有两个名声在外的政权,南诏和大理。

  唐初,洱海附近有六个实力较强的国家,被统称为“六诏”,名字都比较具有少数民族特色,认全都难,记住更是不大可能的: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蒙舍诏在南边,图简便,被称为“南诏”,除了他始终依附唐朝外,其他五诏时常归附吐蕃,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因而,南诏在得到唐王朝支持后,先后征服了其他五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其自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建立,至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灭亡,共存在了164年。

  唐天复二年(公元902年),南诏之臣郑买嗣反叛,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唐天应三年(公元929年),杨干贞灭大长和,建“大义宁”国,两个国家都比较短命。
  唐大明七年(937年),南诏旧将段思平起兵反叛,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改国号为“大理”。大理国上下尊崇佛教,且历代国君多于暮年禅位为僧,留下了不少相关文物,占了云南省博一片天地。

  没有细看当时的介绍,但看着这一组佛像的样式,应为大理国剑川石钟山石窟造像。

IMG_20201021_140540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