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坛,上一次来还是01年,如今已经差不多过去了12年。今年春节期间,听说这里有大型的祭天表演,所以赶了个有太阳的午后,过来凑个热闹,权当散步了。
其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初名“天地坛”。后来嘉靖帝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城北设地坛,始改其名为“天坛”。如此来看,朱厚熜留下的东西还真是不少。如今,北京留有“五坛”:冬至,天坛祭天;夏至,地坛祭地;春分,日坛祭祀太阳;秋分,月坛祭祀月亮;又因中国为农业大国,所以每年开春,皇帝还会在先农坛祭祀先农神,行亲耕礼,做耕田状。皇帝这一年四季也挺忙的,不过,这次“五坛”的游记补全了。
天坛,世界文化遗产,似乎不用过多介绍了。这个角度的祈年殿照片是用得最多的,很多北京地图、北京介绍或者城市说明上的代表图片都是它,似乎已经成为了北京的标志,知名度甚至超过了长城与故宫。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北京,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 足迹, 世界文化遗产, 摄影
一直比较喜欢古建筑,那到了广州,有一个地方不能错过,便是陈家祠。所以,一经有了些自由时间,便避开熙熙攘攘的人群,来到了这里。
其始建于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完成于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年),由其时广东七十二县的陈姓人家联合出资。不仅作为祠堂,还为本族人参加科举考试提供住处,故又名“陈氏书院”。现又为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谈到这个,前几天给农村老家电话,说到了给孩子起名字。老爸说,目前天津的所有肖姓人家正在组织做家谱续编,这几天便会有人到我们村做调查。虽然我们这里只有一个家族,目前也就大概几十人而已。
这样想来,自己家族的意识还挺强烈,至少我们这一大家,所有人的名字都是三个字,第二个字代表辈份,是按照家谱严格排下来的,起名字,只选第三个字。这样即使未见过面的同姓人遇到,一问名字便知道辈分大小了。虽然现在早已没有那么严格,也没什么明文规定,但似乎大家都在遵守,至少我挺喜欢这样。
跑题了,陈家祠是广东保存最完整的传统建筑,是岭南建筑艺术的代表和集大成之作。如同这一进院的一隅,巧笔勾勒、精雕细琢,可见一斑。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广东, 足迹, 摄影,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
知道来广东参加会议,遂有人提议去香港,于是提前签好了港澳通行证。但总有些事情往往不会听你的安排,所以已经到了门口却没去成,对于爱旅游的我来说,难免有些可惜。不过与香港的热闹相比,安静的珠海却别有着一番味道,简单、散漫、自在、温暖。回来之后,又发现这座城还有着另一个美丽的名字:浪漫之城。
似乎前不久才想过,什么时候去趟海边,如此便就来了。
珠海,珠江在此入海,因之而得名。
中国经济特区,邓小平,紧邻澳门,似乎其曾以这些标签,瞬间闯入了我们的记忆,新闻报纸,凡此种种。抹去了这块南越之地的烽火岁月,抹去了这片南海岸边的渔舟唱晚。
海边,香炉湾,珠海渔女,是这座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也代表着那些已经远去的和正在走来的风华。如今远离那座城市已久,终日忙碌不知所终,再看着这座雕像,和旁边查来的关于这座城市的点滴历史,那些曾经的过去和万变的现在,那些如故的海风和来往的喧嚣,想到四个字再也合适不过,沧海桑田。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广东, 足迹, 摄影,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
珠江,因相传曾在江中发现过珍珠,而名之。另有传说,曾有波斯巨贾听说广州有宝珠很是珍贵,终于千方百计买到了手,准备运往他国,谁知在江上掌看时,狂风乍起,巨浪翻腾,宝珠落入江中,化为巨石,此石今名“海珠石”,此江得名“珠江”。
其发源于云南,是中国第三长的河流,仅次于长江和黄河,若是论流量,则仅次于长江,排名第二。这种排名其实很让人纠结,将自然景观烫上了政治烙印,人为地进行了分割,因为这只是考虑了中国境内的部分。比如澜沧江,如果算全长,也就是加上境外的“湄公河”段,它的总长度将是珠江的两倍还多。此外还有更长的黑龙江,《北京条约》之后,我们教科书上的长度也只剩下了境内部分。
仅仅站在个人兴趣的角度,广州最感兴趣的景点只有两个,珠江夜景和陈家祠,前者属于历来不会错过的山河大川,甚至往往会起到左右行程的作用,后者属于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国内没有第二家。公司会议,安排了珠江夜游,幸得所愿。
一个全程时常见到的桥,翻了好多网页照片,终于确定其为“海印桥”,游玩的路线也随之基本确定。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广东, 足迹, 摄影,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
一年中出差不少,坐在飞机上,除了思考世界和平外便是看着窗外天空,我不看好世界和平,所以常常有时间看到窗外的一些美丽景色,也留下了几张自己比较喜欢的照片,盘算着到了年关,做个年终总结。也许一次比较突兀,但若坚持了下去,几十年后那便与众有了不同。
本曾想分天之蓝、天之绿、天之白三个部分,洋洋洒洒几千字,再搭配些三种色调的图片,想必是极好的。只可惜照片实在不多,因为照相机会很少,尤其和同事一起出差时,手里拿着个相机总不太像话,明明是打工仔,整得跟旅行团似的。
白色的照片太少,绿色的又不给力,只有蓝色的实在是我喜欢。若不是天之蓝听着太像白酒,我就只放蓝色照片了,看起来更统一和谐舒服些。
杂七杂八,有各个路线的,主要是重庆、武汉、杭州、北京、桂林吧。一般要有比较出彩的云,才有的看。色彩基调蓝色的最漂亮,没有加滤镜,没有调色彩,基本是原图颜色。
确实很美,这是最喜欢的一张,仙雾缭绕,浩浩汤汤,烟波浩渺,如梦似仙。部分山顶点点积雪,闪着亮光,又恰似给画面点了睛。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摄影, 北京, 单反, NIKON D90, NIKON 18-200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