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博物馆的玉器,因为它们背后的人和故事,别有洞天,应该是最有意思的。这件玉扳指,为镇馆之宝之一,据称评估后,价值两个亿。
我们看连续剧,会发现清朝的王公大臣经常戴着扳指,甚至一些古装武打片,清朝之前的官宦人员也有戴的,尤其一些江湖门派的掌门人,甚至拿这当掌门信物,这其实便就有错误了。
扳指,又名“班指”,最初是有实用价值的,为拉弓时保护手指,戴在右手的大拇指上,部分有弦槽。满族八旗子弟因重视骑射,基本人手一个,但最初多采用韧涩材质,常见的是驼鹿的鹿骨和鹿角。
满人入关后,随着生活安逸骄奢,逐步有了犀角、象牙、玉、瓷、翡翠等名贵原料制成的扳指,开始追求美学价值和身份认同,从皇帝到商贾,成了一种时髦,人人竞相戴之。甚至有了文武扳指之分,文扳指偏薄,上有诗词和雕花,武扳指偏厚,多兽状造型。当时京城流传:贝勒手中三件宝,扳指、核桃、笼中鸟。
虽然清朝之后才发展成为一种首饰并附带各种身份信息,甚至可能成为掌门信物之类的,但它的出现其实很早,中国最早的扳指实物出土于商朝的妇好墓。但汉族地区的传统样式为梯形,一边高、一边低,明朝及以前基本均是如此,而满族、蒙古族的扳指,一般为圆柱体,便如此件样式。
这件扳指能成为镇馆之宝,除了它的材质,的确晶莹剔透、翠绿欲滴,还因为它的主人,李莲英。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北京, 单反,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青铜器向来是博物馆的重头戏,这件西周牛头纹带盖伯矩鬲,出土于北京房山的琉璃河遗址,为国宝级文物,是禁止出境的文物之一,也是首都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
琉璃河遗址,在北京房山,是西周时燕国初期的国都所在地,约公元前1045年。属于北京的发源地,它将北京的建城史往前推了很多年,达到了3000多年。所以,这里的文物对北京有着特殊意义。
该青铜器盖内和器身内壁,铸有两段相同的铭文:“在戊辰,堰候赐伯矩贝,用作父戊尊彝”。大概意思就是伯矩受到燕候赏赐,很荣耀,于是铸青铜器作纪念。“尊彝”和“宝尊彝”常出现在铭文内,是青铜器的意思,伯矩应是燕国的一个上层阶级。
鬲是煮食器,一般有三足,中空,装水,下方点火,可用于煮食。
这件鬲通体满饰浮雕状牛头纹,数量达7个之多,尤其三足上部的牛角,高高翘起,曲线堪称完美,基本可代表燕地青铜制造的最高水平,是中国青铜器的代表作之一。
穿越时空,不同角度欣赏着它,虽已是周朝初期,但仍带着商代的卜辞尚鬼之风,带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畏惧的初民时期所特有的宗教和图腾色彩,美得华丽而不安。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单反, 手机,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北京
首都博物馆,属国家一级博物馆,展出的精品并不少。21年国际博物馆日是中国主会场,自然会推出一些重量级的展出,这便是首都博物馆一层的“万年永宝”展。
它的立意除了文物本身的价值外,还要体现中国文物保护的发展历程和修复技术,感觉更像一个学术交流和成果展示,突出了我们在科技、理论、实践上的自信,以及在文物价值、民族底蕴上的自豪。所谓的“万年永宝”,大抵就是文物的精神和价值层面、文物的实物保存层面,都可达万年。
进门首先看到的是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麻纸,不起眼,但大有来头。
悬泉置遗址,位于甘肃敦煌,因出土的汉简上有“悬泉置”三字而得名。“泉”指山泉,从高往下流,悬空入潭,则称之“悬泉”。“置”,为汉代邮驿系统的行政单位,一般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置。
悬泉置的文物以汉简为主,曾被评为年度的全国十大考古发现,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出土了460余件纸张,有10件上有墨书,包括汉纸9件、晋纸1件,其中3件属西汉武帝至昭帝时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书写纸。西汉麻纸早已被发现,但之前无一有书迹,所以一直未被认为是书写纸。
虽然悬泉置的设置时间依旧待考察,但可以明确的是在西汉宣帝至哀帝时期已存在,目前较公认的可追溯到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1年),无论如何都对传统的东汉蔡伦造纸之说有着毋庸置疑的突破。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北京, 单反
首都博物馆因北京所处的位置,决定了它展出的佛像大概会以藏传佛教为主。随着清政府对西藏统治的加强,北京和西藏的联系变得更为紧密,不断来往两地的喇嘛和官员带来了不少藏区的佛教造像和文物,尤其精美的铜鎏金造像引发了十足兴趣,有些进了宫廷、有些进了寺庙、有些则流通于民间。如此多的藏传佛教造像,在国内的众多博物馆里,也是比较少见的。
藏传佛教造像的细节都不错,下次应该带个长焦相机,舍弃整体,好好拍一些细节。
他们有很多女性形象,而在汉传佛教里,除了观音菩萨偶尔以女性形象示人外,这几乎是空白的。此外,藏传佛教里的男女双修,在汉传佛教里几乎不可能出现。讲究“万恶淫为首”的汉族地区,对“性”是长期压抑的态度,所以这样的画面在社会普遍的价值观里都难以被接受,更别说讲究戒欲戒色的汉传佛教了。
藏传佛教的这种造型被称作“欢喜佛”,主尊父体称“本尊”,主尊拥抱的母体称“明妃”。本尊代表法,明妃代表智慧,代表着法与智慧的融汇合一。
不能对其他的信仰妄加评论,所以我们也避讳着不去谈论爱情和性。单看造型,明妃的双臂紧紧拥着本尊脖颈,仰视中带着一丝性感、妩媚、崇拜,在硬朗的雪域高原,在男性为尊的宗教,凭添了几分女性柔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足迹,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北京, 单反
逛了那么多博物馆,近在眼前的首都博物馆却一直没来,这次周末有时间,便来逛逛。一进门便被一个临时展所吸引,也接触到了一个国家,秘鲁。它是世界上离着中国最远的几个国家之一,在南美洲。
回来查资料,发现有种说法谈及秘鲁居民是中国人的后裔,还专门有个词:殷商东迁。并找到了很多秘鲁原始文化、秘鲁原住民和中国极度相似的证据。在历史上,包括王国维、郭沫若等大家也持这种观点。
商末,武王伐纣,正在山东的攸侯喜率着15万大军前来勤王,兵在半途时朝歌被破,纣王自焚于鹿台,殷商覆灭。其后,这支大军便消失不见,不见于史。相传,他们到了南美洲,成了后来的印第安人,并创造除了玛雅文明、印加文明等。有利的证据还有这里出土的一些象形文字和甲骨文极其相似。
当然,如今这只是个假设,等待着后来人的研究,个人持怀疑,毕竟是三千年前的跨大洋之旅。
我们常将玛雅文明与印加帝国及阿兹特克帝国并列为美洲三大文明。而印加帝国从何而来?之前由何种文化发展而来?在这个展览里,我们可以按照文化发展脉络而有所了解。在这,它们被统称为“安第斯文明”。
这个名字来源于一座山,安第斯山脉,它是对南美洲及秘鲁影响最大的地理因素。南北长8900余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有“南美洲脊梁”之称。平均海拔3600米,主峰在阿根廷境内,海拔6962米,是西半球和南半球的第一高峰,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死火山,这里还有着世界上最大的铜矿。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NIKON D800, NIKON 24-70mm, 摄影, 北京, 单反,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