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国庆,百色原计划安排了三天行程,最后一天是往靖西方向的鹅泉、通灵大峡谷、古龙山大峡谷,然后再转南宁去防城港,看看北部湾的大海和东兴国门。但台风的影响超出了预期,国庆前的桦加沙、博罗依台风对百色造成严重洪涝,古龙山峡谷整个国庆期间都处于闭园状态,通灵峡谷也只部分开放,遂准备改道崇左,先去德天瀑布和花山岩画,再至防城港。可随后的麦德姆台风又在6号登陆防城港,导致更多交通和景区关闭,不得已再次取消后面行程。最终直奔南宁,逛个博物馆,然后提早回京。中国的省博都不错,基本不会错过。
对应着中原商周时期,广西彼时被称作百越之地,主要居住着骆越、西瓯、苍梧等部落。他们和中原王朝都彼此知道对方的存在,已经有了联系,根据文献记载,他们都曾向商周进贡,包括珍珠、玳瑁、象牙、犀角、翠羽等,故被记录于史。据考证,当时已经开发出了湘桂走廊,使中原王朝和岭南地区能保持朝贡贸易。
当然,远古时期最初的联系不可避免有战争,否则也不会有“舜崩于苍梧之野”之说。
中原对“蛮夷”之地的记载零散而模糊,泛称此处为“南土”或“南海”,如今我们也仅能通过不断地考古挖掘,用文物去慢慢拼凑出曾经的历史。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已明显受到中原或楚国文化影响,形制和纹饰极其相似,推测可能是贸易交换、战争掠夺,或是外部技术引进后的仿制品。
比如这件商代兽面纹提梁铜卣,形制和纹饰和中原地区无异,故不大可能是独立发展的结果。

还有这件西周的牛首纹提梁铜卣,就连纹饰由繁杂到简朴的发展趋势都和中原高度一致。

然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它一方面深受楚国文化影响,另一方面则开始融入了自己的特色,学为己用了。尤其独特的蛙纹,它并非源自中原文化,而是源于岭南本土的百越文化,特别是骆越人独特的信仰体系。具体原因,在柳州博物馆里刚讲过,这里不再赘述。

把这件春秋时期蛇蛙纹铜尊上的图案拓下来,竟是如此精细,主要构图是两蛇一蛙为一组。

崇左的花山岩画,已在2016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双腿下蹲,双臂上举的人身蛙形,同样也代表着此地先民的蛙神崇拜。它的创作年代仍存疑,应是战国至汉,距今约2000-3000年前。只可惜这次因台风没有去成,只能在博物馆里看看图片,它们绘制在岩壁上,很壮观。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地方特色愈发明显。最有代表的便是铜鼓文化,它不再仅仅是乐器,还是权力与财富的象征,被广泛用于祭祀、战争、集会等,甚至可以称为骆越文化的核心代表。
战国,大岭坡鼓。

在广西的各个博物馆里,基本都能看到铜鼓,它的表面一般是太阳纹,上有立蛙塑像,在柳州博物馆里见了很多。这件西汉铜鼓,鼓胸上有羽人划船纹,鼓腰是羽人舞蹈纹,头戴羽饰,下系羽裙,双臂展开,作舞蹈状。


同是这座罗泊湾1号墓,还出土不少汉代乐器,其中的铜鼓和羊角钮钟,均属百越地区的独有器物,而非中原传入。左侧的上面还有人面纹装饰,这极其难得。

秦时,始皇帝修建灵渠,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如今已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它打通了湘江和漓江,继而打通了长江和珠江航道,使得中原地区的兵马和粮草通行无碍,随后秦朝统一了岭南,并设桂林、南海、象郡三郡。郡县制下,中原政权委派流官来到此处管理,并开始推行“与越杂处”的移民政策,及至后来赵佗的“和辑百越”政策,极大促进了汉族和当地少数民族的融合。
所以,秦汉时期在生活习俗、丧葬礼俗上有了极大融合后,出土文物已几乎和中原地区没有区别。
西汉,漆绘提梁筒。


西汉,羽纹铜凤灯,这是广西出土汉代青铜器的精品代表。
其腹部中空,可以置水,当点燃灯盘内的灯芯后,烟灰经由嘴部、颈部进入腹部,溶入水中,可有效防止飘落屋中。设计很精巧,基本和汉时宫廷所用无异了。

同样,看看它精细到令人咂舌的纹饰,中间的四叶装饰,空隙间还刻了两鹿两凤。

东汉,中国大宁博局纹鎏金铜镜,它的得名源自铜镜中心的铭文,最后一句是“中国大宁宜子孙”。

魏晋三国时期,先是永嘉之乱官方的,后是民间的,先后有大批汉人为躲避战争而南迁,导致广西很多地方的习俗已和汉族地区很接近,尤其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相似。
三国时期,铜鼎。

三国时期,熊薇买地券。
买地券是随着道教兴起而出现的,用于阴间土地买卖之用,是一种随葬的契约文书,给死人去阴间买地用。这种习俗主要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尤其江浙一带。这块买地券的内容和格式与南京地区出土的很相似。

南北朝,滑石俑。
滑石在广西地区很常见,价格低、易雕刻,所以它常被平民百姓用来代替玉石随葬品之用。因是平民所用,所以一般器型较小,精细度也不足。










no comment untill n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