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还有两个响亮的名字:盛京、奉天,都和清朝有关。
很多人因为电视剧而相对熟悉清朝,但清朝从什么时候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有着多种答案。
因官方未定音,所以有争议。中国历代政权有“易代修史”的传统,尤其汉文化主导的中原政权更是将其作为自己的文化传承责任,也是儒家“存亡继绝”思想的体现。基本都是朝廷组织、宰相监修、皇帝定稿。所以才有了我们如今历朝历代的完整历史,统称《二十四史》,又被称为“正史”,最后一个定稿人是乾隆,要求未经皇帝批准,不准增改的。当然,修史的目的很多,往往会带有论证改朝换代正统性、合理性、必然性的政治意图。
但目前官方的《清史》依旧空白,所以《二十四史》只到《明史》。民国曾修过八百万字的《清史稿》,但因尊清贬革而被国民政府列为禁书。如今国家主导的《清史》编撰也已进行了几十年,还始终未定稿。
回到清朝的开始时间,常见的说法是从明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计算,这一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帝自缢驾崩,吴三桂降清,多尔衮率兵入关击败李自成,顺治帝迁都北京,取代明朝成为中央政权,故这一年又称顺治元年。这是站在全国性政权的角度去看。
第二种说法,是从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计算,已迁都沈阳的皇太极称帝,将国号由“后金”改为“大清”,此时疆域能基本覆盖东北和内蒙古东部,这一年又称崇德元年。这是从清朝国号的建立开始计算。
第三种说法,是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计算,这一年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建立“大金”,史称“后金”,这一年又称天命元年。这是把后金和清两个政权延续起来,毕竟它的核心政权没变,只是改了名。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辽宁, 手机, 足迹
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后,中华民国成立,虽然实权依旧在以袁世凯及皖系段祺瑞、直系曹锟、奉系张作霖等为首的北洋军阀手中,本质依旧是个人或派系独裁;虽然北洋政府只是名义上的共和,哪怕机构和制度一应俱全,但却时常沦为摆设;虽然袁世凯还进行过短暂的帝制复辟,甚至签订了不平等条约,包括引发“五四运动”的《二十一条》,但它毕竟终结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是清亡后中国在国际上第一个被认可的政府,建立了亚洲第一个共和国,不论成功或失败,亦或名实有别,都为以后的政治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
后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国民革命军开始北伐,并在1928年占领北京,随后张学良宣布“东北易帜”,服从国民政府,至此北洋军阀覆灭,中国再次完成统一,进入国民政府时期。北洋政府从1912年至1928年延续了十几年,总统走马观花换了十几位,除了前面提到的,还有黎元洪、冯国璋、徐世昌等,都是历史课本的常客。
张作霖算是北洋末代统治者,是作战失败、谈和无望后,从北京退回东北的途中,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历史上对他的评价很复杂,但若定性,算不得好人。不论是和日本的合作、妥协,丧失了部分国家权益,还是两次挑起直奉战争,让国民凋敝,更有杀害李大钊,镇压民主运动等行为。只不过有些电视剧,正在慢慢给他洗白。
如今回看历史,是非已不重要,都不过是前进中的曲折罢了。到沈阳要去下大帅府,当地人也叫少帅府。
大帅是张作霖、少帅是张学良,都曾住在此处。也许是历史贡献的评定缘由,1988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时,官方定的称呼是“张学良旧居”。虽在2002年加挂了“张氏帅府博物馆”名称,但官方名称仍是前者。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辽宁, 手机, 足迹
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始设台州,以境内天台山而得名,州府设在今之临海市。从唐开始,此后的1300多年,临海作为台州地区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从未动摇过。之前几篇文章介绍的台州府城墙、东湖园林,甚至龙兴寺、台州府文庙等,皆在临海,也皆是历史。
时间来到1994年,临海市降为县级市,台州市的行政中心转移至现今的椒江区,原因是那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年代里,椒江有着傲人的港口经济优势,经济规模已经超过了临海。这个迁址,在那个时期引起了民众强烈反对,甚至还发起了“保府城”运动。对于历史底蕴深厚的临海人,输给了暴发户,自是极其失落的。其实类似的案例在那个年代有不少,比如石家庄这种由铁路小镇逆袭成为省会,并掩盖了正定之名的;还有河南省会从古都开封迁到铁路枢纽郑州,都和临海的命运极其相似。
椒江,就是路过临海台州府城墙之外的灵江。古代很少直接以山川河流为地名,一般都带“安”、“阳”、“宁”之字,比如泰安、衡阳、济宁等。所以这名,一听就是现代的,类似的还有黄山市、武夷山市等。椒江类似,看它位置,取椒宁、椒南都好听些。
虽然行政中心有变化,很多景点和古建倒也不用改名,如今台州市中心的,用“台州”命名,临海的这些则沿用着“台州府”之名,如台州府城墙、台州府文庙。若是去看台州的古迹,不用去台州市,而要到临海市。
来的时候是夜晚,第一眼看到古城墙时,就知道来对了。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浙江, 足迹, 摄影, 手机
一般去旅游,是不会逛公园的,这种人造的自然景观千篇一律,不值得浪费外出时间,但东湖不同。
钱暄台州知府时期,系统性扩建了古城墙,并开凿出了东湖,奠定了今天临海古城的格局。他首先向北扩大古城至北固山,这样便形成了城依山、山护城的格局;其次挖东湖,并引灵江水,不仅使得城东也形成了护城河屏障,并成了一片水军训练场,汛期还兼缓解水患之用。
钱暄是钱镠的五世孙,钱镠是吴越国的建立者。他有个很恩爱的王妃,每年春天都回娘家,有一次许久未归,钱镠便写了封信: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意思就是,我想你了,赏着花回来吧。苏东坡听了这个故事,专门作了《陌上花》绝句:陌上花开蝴蝶飞,江山犹是昔人非。遗民几度垂垂老,游女长歌缓缓归。
宋朝建立时,钱镠之孙钱俶向赵匡胤献土归降,计十三州、八十六县、五十五万户、十一万兵。宋廷大喜,赐其“金书铁券”,并承诺永享富贵。赵匡胤和赵匡义兄弟俩个的承诺并不大管用,但对钱家还不错。
自此,钱氏一族娶了不少公主,这是皇族安抚遗老常用的“帝姬下嫁”策略。娶皇族公主是施恩,其实无实权;而若女子入宫,便可能抬高家族地位,万一受宠或成皇后,就鸡犬升天了。对于钱氏这种归降王族,女性是不可能有进宫机会的。何止钱氏,宋朝甚至规定“三代内有王爵者,其女不得备后宫”。并非所有朝代都如此。
钱俶降宋后,其后代一直在台州任职,也居于此。从其子开始,一直到靖康之变,每一代都有迎娶公主,连续出了七位驸马。宋室南迁后,宋高宗赐驸马府“一行第”,在今之东湖门口。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浙江, 足迹
中国有不少城市保留着古代城墙,而随着去过的城市越来越多,心中也有了个排名。若不考虑完整度或遗存时间,单纯看城墙样式的话,我一直首推南京城墙最美。而这次看过了台州府城墙后,名次是要变化了。
台州府城墙,又称“江南长城”、“江南八达岭”。是的,一座城墙修成了长城的模样,却又有着江南秀丽。
它始建于晋,唐有扩建,北宋时重建,奠定了今之基础。明清又进行大规模完善,成了今天的样子。
元朝,忽必烈曾下令拆毁各地城墙,游牧民族和农耕文明在这个事上,向来不同,以骑兵立国的蒙古对于城池攻防不擅长,其统治者一是防范汉人据城反抗,并降低汉人的安全感,更有利于威慑和统治;二是自己本擅长野战,即使交战,留着城墙也对己无利。当时,因为台州府城墙兼有防洪功能而得以幸免,而事实上很多汉人官员以防洪和防盗理由,守住或修补了一部分城墙。也许正是如此,明朝才如此狂热地修建城墙,或许是政策反弹。不管如何,农耕文明需要广积粮、高筑墙,才能营造出深深的安全感。
如今台州府的城墙内芯依旧是宋代原构,这和国内众多的明清城墙相比,独树一帜。明嘉靖年间,因为饱受倭寇侵扰,驻守在此七年的戚继光花了大气力和大成本而对城墙进行了系统化的重建和加强,并开创性地增设了空心敌台,极大增加了防御。虽然在台州只建了十几座,但这个成功的经验使他以后调北方任蓟镇总兵修复长城时进行了复制,累计又建了1448座,所以如今长城的样子,尤其八达岭、司马台、黄崖关、山海关这一段,是以台州府城墙为蓝本的。
其全长6公里多,现存5公里,准备走上一圈。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摄影, 手机, 浙江, 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