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里有大同、小康、乱世三个时代,尧舜是大同,特点为天下为公,财产是公产,权力是公器,首领是选出来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各得其所,天下太平。夏商周是小康,特点为天下为家,财产私有,权力世袭,战争不可避免,道德礼仪和圣人英主也应运而生。孔子所处的春秋和战国则为乱世,礼崩乐坏,常年混战。
  大同讲帝道,小康讲王道,乱世讲霸道。儒家是主张王道的,不能乱世,大同又过于遥远,回到东周就不错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如此来看,一旦国家形态出现,就每况愈下?自然不是。

  中国的文明几乎是唯一没有断代过的,只有扩容。
  作为文化圈,夏的地盘很小,大概只有黄河中下游一代。商的势力范围就大多了,已经能挟青铜文化在南方建立据点。而西周文化圈则更大,北至辽河、西至陇右、南至两湖甚至两广、东至江浙。我们周边也有很多文化圈子,但它们都慢慢融为了一体,这是文化的力量。
  国家可以分裂,但文化依然如故;外族可以入主,但文化必须认同,亡国只关乎一家一姓一政权,文化毁灭可就是天大的事了。所以,秦变汉,隋变唐,甚至宋变元和明变清,只要文化和文化精神不变,天下还是那个天下,中华还是那个中华。

gj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刚好想着把这段历史串一串,结果看到了易中天的这一套《易中天中华史》,买了放了好久,这段时间发现大部分书都已读完,所以又从书架取了下来。总之呢,读起来实在一般,很多观点也不大认同,过于牵强。
  甚至说,有点哗众取宠,学者靠此吸睛,并不好。

  但终究还是有些可总结的。
  人类的社会组织,依次可分为原始群、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原始群的代表是夏娃,易中天选了一个外国人,是从猿到人的时期,革命成果是直立行走,形象是裸猿。氏族的代表是女娲和伏羲,母系氏族的代表是女娲,形象是鱼、蛙、月亮,属生殖崇拜;父系氏族的代表是伏羲,形象是鸟、蛇、太阳,属图腾崇拜。

  如今女娲和伏羲的形象都是蛇,这是男权社会后做的手脚。要证明男尊女卑,也便成了伏羲在前、女娲在后,伏羲成了哥哥,女娲成了妹妹,也都变成了蛇。这是我们如今常见的两者的形象。
  生殖崇拜是男女平等,而图腾崇拜则是男尊女卑,生殖崇拜万物有灵,多子的鱼、蛙等都可以,而图腾崇拜则定于一尊,每个部落只有一个图腾,且还有统一其他部落的欲望,统治欲和占有欲,是雄性的自然本质。生殖崇拜的是氏族,头是氏族长,手里拿的是牧羊鞭,而图腾崇拜的是部落,头是酋长,手里拿的则是指挥刀。

zx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人类简史》是以色列作者尤瓦尔·赫拉利的另一部作品。整体不错,但较《人类简史》还是有些差距。有条不紊的论证,能够让人沉入思考,但可读性有些不足,所以读了很久。

  有些论点比较有意思,比如经常说到的快乐和愉悦。
  快乐和愉悦的感觉很容易消失,对吧?这让人不满足,对吧?那其实是进化的问题,并不用过于苛责。

  我们的生化系统不断在进化,显然是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不是给副产品快乐和愉悦机会,这已成为我们如今被进化论影响下而认为的真理。只不过,生化系统会用愉悦和快乐的感觉来回应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并让你痴迷和上瘾,这样我们才会努力得到食物、寻找伴侣,享受进食和性爱的愉悦,并且沉迷其中。不沉迷于这两样的生物是不该存在的,那个基因违背了大自然法则,在漫长的竞争进化史中已被淘汰。
  同样,这种愉悦并不会不持久,吃完饭,半天我们又饿了;性爱结束,也许我们又开始幻想着另一次。在大自然中,这会促进我们再次进食和性爱,以提升种族延续和壮大的可能。如果哪天一个人吃了一次食物,就愉悦了一辈子,那导致的结果就是他不会再去寻找食物,不会再去继续交配,那他和他的群体生存下去概率就会大大降低,这当然不符合物竞天择。

IMG_20210822_21172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这里是中国2》,是《星球研究所》公众号出的第二本书,同样是精品。

  第一本书,是从空间上了解整个中国,以三个阶梯为主线,展现了中国从西到东,从荒原到人间的地理变化。而这本书开始换了个角度,是时间维度上的中国,一般来讲,有三个尺度:
  第一个尺度,是6500万年以来的中国。6500万年前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形成了三个阶梯,这无疑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地理事件。让我们拥有了全球上最多的高山,拥有了大江大河源头的青藏高原。
  第二个尺度,是1万年以来的中国。从从业起源,我们的祖先在这里创造了世界上最灿烂的文明之一。我们改造地表、建设农田和城市,这里有着宏伟的文明遗迹,如同这段时间正在挖掘的三星堆,惊艳了世人。
  第三个尺度,是100年以来的中国。在战争的洗礼后,中国从一穷二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创造了地球上最大规模的地表塑造工程。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三峡工程,还有大规模的城镇化,亦让人惊叹。

  这本书从四个方面讲述了第三个尺度上的100年:连接、重组、家园、梦想。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星球研究所》还推出过一个短视频版,有了更好得诠释,值得一看。100年,我们重塑了一片山河;100年,我们振兴了一个民族;100年,我们改变了一个国家。

zlszg2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

  拾起一些名著,补充一下自己缺少书籍的青少年时期,《简·爱》是其中一本。

  它的作者是夏洛蒂·勃朗特,这个熟悉的名字是在高考前属于必背的,她和两个同样有才气的妹妹合称为“勃朗特三姐妹”:艾米莉·勃朗特写出了《呼啸山庄》,安妮·勃朗特写出了《艾格尼斯·格雷》。后者的名气显然较其他两位姐姐要差些,只能常常以某某妹妹的身份而出现。

  《简·爱》这部小说有着浓浓的自传色彩,夏洛蒂·勃朗特的父亲是位牧师,而母亲是位家庭主妇,但在她五岁时病逝,家庭并不宽裕。好在父亲学识渊博,常教子女读书,所以他们或多或少都有些文学素养。
  后来,他们被送到一处寄宿学校读书,那条件很差,无饱食之日,还经常受罚,两个姐姐感染风寒后回家,相继去世,父亲便把她和妹妹也接了回来。《简·爱》里有过类似描述,那个海伦的原型可能便是她姐姐。
  再往后,她曾去了一所学校当老师,又去给有钱人当家庭教师,但显然她并不喜欢些份工作,没两年便草草结束。回家后,受姨妈资助,去布鲁塞尔的埃热夫妇创办的学校里学习法语,但因爱恋上埃热先生,后被埃热夫人发现而结束学业。后来,她还给埃热先生寄出过不少吐露心迹的信,但无果而终,成为茶后谈资。
  再往后,他们姐妹创办了一所学校来教法语,但因无人报名而关门。种种打击下,快三十岁时开始宅在家。写了些小说,却大获成功。快四十岁时结婚,婚后一年,感染风寒去世,腹中怀着孩子。

eyre

Read the rest of this entry